海东日报首页

促进民族团结 展示海东风采

2021-09-12 08:35:42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本报记者 陶成君

每一个项目,每一次比赛,都是一次自我超越,这就是体育运动赛事魅力所在;每一位海东人,每一次发展,永不停歇砥砺前行,这就是海东精神。

近年来,海东市积极推进民族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促进各民族团结、融合、繁荣、发展、进步,助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县、乡镇、村创建,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越开越艳。

随着青海省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走进海东,这座年轻城市的发展脉动与这一盛大的民族性体育赛事共振,凝聚成一种磅礴之力——勇往直前、跑出海东发展加速度。这也是继环湖赛、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河湟国际民间射箭精英赛及国际攀岩精英赛四大体育品牌赛事后,海东再次迎来的体育盛会,这些赛事也将为海东充分展现其独特的自然资源、民族风土人情,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搭建新的更大的平台。

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

海东市拥有厚重的人文积淀,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资源丰富多元,这里生活着汉族、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等19个民族,总人口17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全市总人口的51%。

河湟谷地,处处上演着民族团结进步的好故事。

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东山乡吉家岭村,宽敞干净的村文化广场上老人小孩其乐融融。其实在几年前,这个村子还在大山深处,吃的是窖水,村里娶不上媳妇的光棍比比皆是。2015年,在政府支持下整村搬迁,家家建起了整洁漂亮的农家小院,村里有了幼儿园和养老院,村家政服务公司组织村民到省城开展家政保洁服务,全村整体脱贫,光棍汉们也都娶上了媳妇。

驱车黄河之滨,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查汗都斯乡赞卜乎村,夫妻双双残疾的马乙四夫老人说起现在的生活高兴得合不拢嘴:“靠国家和政府的危房改造政策,我们家也住上了宽敞漂亮的新房子。干部们十分关心我们,驻村‘第一书记’像亲人一样经常到家里来帮着干活。两个儿子和儿媳妇也到内地大城市去当拉面匠挣钱了。”村干部介绍,拉面产业是全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现在村里90%的家庭都有人在内地从事与拉面有关的工作,不少人还当上了老板。

撒拉族和土族是青海独有的两个人口较少世居民族,这两个民族世代以农耕为主,兼营畜牧业,整体经济落后,群众生活贫困。2017年,循化县在全国人口较少民族自治县中率先“摘帽”;2019年5月,互助土族自治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循化县和互助县实现整体脱贫只是海东市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缩影。自2013年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历届海东市委市政府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作为一项战略性、基础性工程和关乎全局、关乎根本的大事,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作为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总牵引”,放到全国全省民族工作大局中思考谋划,以前所未有的领导力量和工作力度全面推进工作。把创建工作经费纳入市县财政预算,市财政每年落实创建工作专项补助资金2000万元,全市各县区每年投入创建工作资金500万元以上,保障了创建工作顺利有序推进。

去年以来,海东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紧紧围绕“打造青藏高原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新高地”目标要求,创新思路、强化措施、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用生动实践交出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海东答卷,谱写了新时代海东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篇章,为建设青藏高原山水田园、生态绿色、宜业宜居、城乡统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海东凝聚磅礴力量,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河湟大地常开长盛。

海东民族盛会越办越好

近年来,随着青海省体育事业的发展,环湖赛、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以及国际民间射箭邀请赛等体育品牌赛事也相继落户海东,并与民族、旅游、文化等因素水乳交融。借助一次次民族盛会和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海东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海东这座美丽、开放的城市也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04年,首届中国青海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在海东市循化县成功举办,并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2005年,经国家体育总局批准,升级为国际赛事,正式定名为“中国青海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成为继环湖赛后青海又一国际体育赛事品牌。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以其高海拔、低水温、水流急、氧气稀的特点填补了国际公开水域比赛的空白,成为一项独具魅力的公开水域游泳运动项目。

十余年来,随着赛事连续成功举办,海东各族群众的文化体育生活不断丰富,推动了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经济与民族文化的深度融合。赛事不仅开发和宣传了循化县旅游资源和独特的撒拉族民族文化和风情,拉动了旅游事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还打造了黄河旅游的品牌。循化县也借着抢渡赛的东风,紧紧围绕“黄河上游生态环境优美,民族特色浓郁的旅游休闲胜地和生态园林城市”的发展新定位,成为“中国绿色名县”和“全省风景园林城市”,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步步高”。

窥一斑而见全豹。近年来,海东始终坚持把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凝聚人心、增进感情的“催化剂”,不断挖掘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民族文化内涵,促进交流互鉴,让各民族像石榴籽那样紧紧地抱在了一起。

海东市相继建成海东市体育中心、互助县彩虹部落剧场、海东市河湟民俗博物馆等一批标志性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场地,集中展示各民族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精心打造海东特色民族文化盛会,丰富各族群众文化生活,使河湟文化大放异彩,火爆高原,以生动景象展示了海东市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时代精神风貌。

“四年一届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我省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综合性民族体育盛会。对深入推动我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展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色和运动水平,率先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青海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专职委员德措说。

海东市委书记王林虎强调,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举办少数民族运动会是省委省政府交给海东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是展示和提升海东城市形象、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推动海东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全市上下要提高政治站位,扛起政治责任,强化政治担当,把办好民族运动会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确保把本届运动会办成展现各民族大团结、展示“五个新海东”新形象的体育盛会。

民族共同体意识越铸越牢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夯实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思想基础,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团结奋斗。

近年来,海东市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总“纲”,全面落实青海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创建和海东打造青藏高原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新高地的各项任务,全力奏响海东民族团结进步强音,讲好海东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推动海东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效应向纵深拓展,打造多民族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新样板。

走在河湟谷地,各族人民和谐共处的动人画面随处可见:广场上,各族群众跳着藏族传统锅庄舞;医院里,汉族护士在精心护理藏族患者;邻里间互帮互助,你请我过春节,我请你过藏历新年……

自启动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以来,海东市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多渠道多层面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出发点、落脚点,通过宣传教育、文化活动、改善民生等措施,引导各民族营造共同的精神家园,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全市呈现出民族团结进步、宗教和顺、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近年来,海东不断选树培育典型,打造国家级示范单位2个,省级先进县区5个,打造市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13个,命名市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点95个。聚焦脱贫攻坚,海东市6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634个贫困村退出,4.84万户17.57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圆满实现了全市绝对贫困“清零”目标。不断培育民族团结新品牌,鼓励“拉面经济”加快发展。目前,海东市在省外拉面店达到2.7万家,拉面经济经营性收入超百亿元,实现利润近40亿元左右,从业人员工资性收入41亿元。不断创新社会治理,群众幸福指数连年提升。几年间,派驻工作组1000余个,排查出的各类矛盾纠纷及时得到化解,矛盾化解率均在92%以上,确保了全市社会大局稳定。不断推进“十进”活动,构建民族团结新家园。创建“五星级文明户”126380户,先进乡镇94个,先进机关565个,创建先进村(社区)1428个,先进学校255个,先进企业168个,实现创建工作全覆盖。

通过积极探索、不懈努力、扎实创建,海东市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不断得到长足发展,“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已经成为各族群众的共同心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书写了海东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篇章。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