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硒资源让“土特产”变“金招牌”

2021-10-21 08:40:58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本报实习记者 郝志臻 摄影报道

2010年,海东市平安区、乐都区两地发现了840平方公里的富硒土壤资源。11年来,在平安区委区政府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下,平安区以富硒产业建设为基础,整合科技资源,打造出了一个集富硒农产品科研示范、种植生产、精深加工、文化科普、商贸物流、品牌推介、民俗体验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富硒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园。

如今,平安区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以产业园区建设为引领、以科研成果转化为支撑、以品牌打造宣传为载体、以种养殖基地为引领,示范带动乡村富硒产业聚集,形成了“园区+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多元经济主体共建的经济格局,有效推进了富硒产业稳步健康发展。富硒马铃薯、富硒牛羊肉、富硒食用菌、富硒金丝皇菊……这些富硒特色产品逐步在省内外打出了“金字招牌”。

富硒土壤 让“洋芋蛋”变“金疙瘩”

10月13日,记者走进海东市平安区三合镇寺台村田宝马铃薯营销专业合作社。推开大门,眼前便是一座由马铃薯堆积而成的小山,多辆货车正接连不断地运来村民种植的马铃薯,让这座“薯山”愈加壮大。

“我们主要收购附近村民的马铃薯,统一进行销售,做到从田间地头直达农贸市场,减少中间经销环节,让乡亲们的收入最大化。”合作社经营者陈振邦说。当地主要种植青薯九号、青薯四号这两种马铃薯品种,其中青薯九号淀粉含量高、产量高,种植占比达到90%,主要销往外地,青薯四号的口感则更受当地人的喜欢,基本都留着自己吃。

“我们这边种植的马铃薯与市场上的其他产品相比,硒、钾等微量元素的含量更高,口感也更好,在销售过程中更受买家的喜爱。自从合作社成立以来,每年我们经手的马铃薯高达六七千吨,主要销售到甘肃、山西、内蒙古、云南等地。明年我们的马铃薯将有希望走出国门,远销至泰国。”说到未来发展,陈振邦的眼神中充满着憧憬。

袁发存是村上的种植大户,今年他种植的面积高达1800亩,主要作物有马铃薯、小麦、燕麦等。“我做大规模种植有六个年头了,年利润能够达到60多万元,是国家的发展给了我们致富的道路。未来,我计划扩大规模,争取让马铃薯种植规范化、标准化。”袁发存说。

“过去,平安区各乡镇的村民种植农作物时都是家庭化种植,富硒产业链延伸不充分。富硒产业布局多集中在一产的种养殖和产品的初加工,产品还没有创建‘产学研城’一体化的产业生态结构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的完整产业链结构,富硒产业的上下游没有高效的组织和配置。产业链延伸不充分导致富硒产品与普通有机绿色产品之间在市场上的表现没有太大差异,产品附加值不高。”平安区农业农村和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着力打造“高原硒都”的金名片,近年来,平安区借助大型活动、权威平台进行宣传推介,成功举办了平安区高原富硒产业发展论坛,并积极利用公交站台、户外广告牌、省市媒体等优势资源,全方位宣传平安富硒区域品牌,全区富硒品牌及富硒企业知名度不断提升。同时,借助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村民也逐渐开始实现规模化种植。园区积极鼓励当地村民成立合作社,并寻求与农业公司的合作,打造“公司+合作社+种植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让村民们实现收益最大化。

紧抓机遇 将资源优势变经济优势

随着人们对富硒土壤开发价值的逐步认识,富硒资源成为平安区得天独厚的优势。“十三五”以来,平安区依托当地特色土地资源,突出“高原、富硒、有机、绿色、环保”优势,积极实施品牌战略。

位于平安区三合镇寺台村的青海高原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年11月,主要经营农产品的种植、加工及销售。今年公司总投资1100万元,致力于打造平安区富硒食用菌特色产业基地。

“今年共建造种植拱棚105栋,建立菌种研究室,进行食用菌的种植、分拣、加工、包装厂房及冷链仓库等。目前我们主要种植松茸菇、羊肚菌,采摘季大约5个月,亩产量能够达到1000公斤,对松茸进行定量装盒后主要销往广东地区,很受当地人的欢迎。”种植基地负责人金翰森说,依赖于平安区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富硒土壤,生长出的松茸菇中硒元素的含量也远高于其他产地,因此售价也普遍高出普通松茸。

从发现富硒资源到规划发展富硒产业,再到打造“高原硒都”,平安区正在走向一条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发展之路。

通过几年的发展,2021年,全市富硒农作物种植面积达30万亩以上。石灰窑回族乡、洪水泉回族乡等乡镇推广种植苦荞2100亩;沙沟回族乡大寨子、树尔湾等村种植金丝皇菊400亩;在平安镇、三合镇、古城回族乡种植食用菌123亩;完成蔬菜种植2.12万亩,其中设施蔬菜种植面积0.22万亩,露地蔬菜种植面积1.9万亩。

据介绍,未来五年,平安区富硒产业园将继续加大对富硒土壤的开发力度,积极打造以三合镇为中心的富硒食用菌产业园、以洪水泉乡为中心的富硒养殖产业园(牦牛)、以平安镇为中心的大红岭富硒生态田园综合体、以白沈沟为中心的富硒果蔬产业园。重点建设富硒现代产业园,建设富硒马铃薯、富硒果蔬、富硒金丝皇菊、富硒中藏药材四大生产基地。继续走富硒路,打健康牌,大力发展富硒品牌,重点创新富硒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同时,把富硒和健康的效益和附加值最大化,开创平安区富硒有机品牌。建设富硒燕麦、富硒苦荞、富硒油用牡丹、富硒百合加工生产线,通过科研转化提档升级富硒产品工艺和包装,把有机富硒健康食品品牌做大做强。

科技创新 拓展富硒种植新思路

在平安区三合镇祁新庄村道路两旁的田地里,富硒小米即将成熟。走近地头,金黄色的谷穗已经弯下了腰,在风中来回摇摆,向我们展示着近一年的成长果实。这里就是青海省第五地质勘查院的小米实验示范基地。

2010年,青海省第五地质勘查院在地质勘测中发现了平安这块富硒的宝地。近年来,他们长期致力于对这片土地的开发和利用。今年,五勘院在平安区种植了100亩小米进行实验种植,主要对张杂谷3号、张杂谷13号、红谷及其他一些小米品种进行实验。“通过对小米生长过程的监测,我们发现张杂谷3号、13号都比较适合平安的生长环境。”项目负责人马骁说。

据介绍,对于杂交小米的研究,第五地质勘查院已经持续几年时间了,明年计划扩大实验田种植面积,对富硒小米进行更近一步的研究,争取让这些新品种早日走进当地农民的种植范围。

马骁说:“经过检测,我们发现平安地区的土质非常干净,不含任何有害重金属,后期我们计划为这些小米申请绿色食品认证。小米除了作为粮食作物生产外,同时它的秸秆还是很好的牧草。由于当地的富硒土壤,这些秸秆中的硒含量也远高于一般饲料,用它来喂养牲畜,可以提高动物体内的硒含量,饲养出富硒牲畜,也实现了生产资源的循环利用,避免了牧草的浪费。”

自平安区富硒产业园成立以来,始终与各大高校及科研单位积极合作,在对当地土壤的分析和检测过程中,探索培育适合平安区生态环境的农作物。经青海省科协批准,成立了“海东市平安区高原富硒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专家工作站”,工作站由中国农大、四川农科院、青海农科院、青海大学农牧学院高层次专家教授组成,涵盖了富硒农产品研发技术、牦牛养殖技术、食用菌种植技术等。完成了海东市平安区富硒基地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海东市平安区天然富硒土地认定和标识申报,建立了低硒区、高硒区对农作物聚硒效应试验示范基地,为平安区创建成熟的农产品富硒品牌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

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发展,平安区富硒产业发展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散到聚,由园区示范到全域发展,逐步成为全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强劲增长点和重要增长极。依托富硒土壤,平安区正努力将当地“土特产”打造成“金字招牌”,为当地的乡村振兴提供新的思路,带来新的希望。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