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互助馍馍蒸出了幸福的味道

2022-03-29 09:52:29 来源:海东日报社 点击:

本报记者 邵秀芳 颜金梅 摄影报道

对于青海人来说,馍馍就是家乡的味道。无论是锟锅还是蒸馍,都是味蕾上绝佳的享受。在经年累月的实践与探索中,“互助馍馍”通过政府搭台、协会唱戏,逐步走入千家万户。作为土乡特色产业,“互助馍馍”打响了自己的名声,更是向外界展示了土乡独特的民俗文化和城市魅力。

原生态手工馍馍 成了“香饽饽”

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古城村,一个农家小院里有一家叫“吉康”的馍馍店。也正是这样一家路边店,经过八年的发展,如今已经成为年营收入超过50万元的馍馍品牌店。

“喂、喂,你要的30箱锟锅,我们马上送到!”3月22日清晨,一个皮肤黝黑,身着白色工作服的中年汉子,正在装运一箱箱焙烤好的锟锅,准备发往西宁的商超。

在互助,“吉康”馍馍几乎家喻户晓,小小馍馍成为互助人心中的“最香馍馍”。

“这些年,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带着乡亲们一起把互助特有的小麦品种做成各种传统的馍馍,走向大市场。”互助县吉康乡村原生态面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吉宗成说。

吉宗成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出身。小学毕业后,他就跟着父亲靠磨面为生,逐渐成了当地有名的磨面高手。“我只要看一眼,就知道麦子里放多少水能磨出好面粉来。”说起吉宗成的磨面技术,村党支部书记吉国兴不由得竖起了大拇指。

之后的20多年里,吉宗成开过饭馆,养过牛羊,搞过油料加工。2014年,吉宗成靠多年积累的资金,投资300万元成立了互助吉康乡村原生态面制品有限公司,主要经营粮食收购、面粉、面制品生产、加工、销售。没想到,一个小小的馍馍,竟然成了他可以传承的家业。

说起当初选择做馍馍,吉宗成回忆说,2013年,他到西宁亲戚家串门时,带着媳妇用麦草燎的锟锅,没想到亲戚们连连夸赞说:“这个馍馍看着黑,吃着味道好。”

他心想,既然城里人这么喜欢,何不试一试做麦草锟锅。他专程跑到外地考察了各种型号的烘烤机,最后选定了一款性价比高的机型。

为了让大家吃到最香最筋道的好馍馍,吉宗成在质量上从不含糊。产品以本地菜籽油、“互麦”面粉为原料,采用传统的“酵窝窝”来发酵面粉,馓子用鸡蛋代替水和面,做出了自己的特色,先后打造了原生态面粉系列,原生态馍馍系列(锟锅、馓子、油饼、花花、“翻跟头”、面大豆、花卷)、高原特色杂粮面粉等四大系列30多个品种,做出的馍馍越来越好,顾客越来越多。

吉宗成说,手工馍馍为啥香?是因为揉面的时候,手是有温度的,人是带着感情的,当你把快乐和幸福揉进面团里的时候,蒸出来的馍馍怎么会不香甜呢?

现在,除了传统的线下销售外,他还积极开拓网络销售渠道,逐步形成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经营模式。此外,公司积极开展订单销售工作,与互助县教育局签订学生营养餐配送订单,为全县6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配送营养餐。目前,产品已销往全国多地,在西宁、大通等地设立专营店,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吉宗成说,现在产品供不应求。青藏铁路公司每天需要四千个馒头和三千个锟锅;西宁新华联负责人来了不下20多次,能够做到的优惠条件都答应了,但因产量跟不上,这个订单只好放弃了。

今年是吉康馍业创业的第九年。为了从街边小店变身知名食品品牌,未来的道路吉康该如何走下去?吉宗成说,现在公司办公及加工场所只有2000平方米,要跟上市场需求,必须要拓展经营空间,规模要达到3到4倍,还要丰富产品种类,促进产品提档升级,让更多村民到厂里务工,增加收入,为乡村振兴注入一份力量。”吉宗成说。

传统馍馍带出小村百万元收入链条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食”文化。祖祖辈辈生活在山沟里的互助县东沟乡昝扎村村民不曾想,家家户户都会做的馍馍,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如今渐成年收入超百万元的馍馍经济,传统馍馍已经成为东沟人集体致富的法宝。

今年42岁的李禄邦是昝扎村党支部书记,多年前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从事枸杞种植业,2021年,他回乡创业。为延伸东沟馍馍产业链条,大力发展东沟馍馍产业,在乡党委政府的扶持下,李禄邦充分利用中央财政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资金50万元,整合村级各类发展资金130万元,注册“福地东沟”商标,在昝扎村建成以土族传统馍馍制作、销售为主的福地东沟馍馍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以昝扎村党支部为引领的“福地东沟”馍馍产业协会,打造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发展链条。

近日,记者走近福地东沟食品有限公司车间内,当地20多名妇女正忙着配料、和面、造型。“现在平均每个月有2400元工资,够一家子平时的花销了。”脱贫户胡卓玛什吉一边做蒸馍一边说:“因家里有老人和小孩,我没法出去打工,现在在家门口的公司里上班,每月都有固定收入,生活工作两不误。”

“东沟馍馍”主要有焜、蒸、炸、烙四个系列,产品有炸麻花、炸馓子、蒸花卷、蒸馒头、香豆饼、焜锅馍等。

福地东沟食品有限公司主要由村集体管理运营,打造集生产加工、企业合作、市场销售、品牌营销的运营模式,依托“公司+协会+农户+平台”的模式,不断拓宽发展思路。“从去年国庆开业至今,每个月收入10多万元,村集体经济实现“破零”。今年计划投资300万元建标准厂房,建成后预计销售额达到400万元,解决40多人的就业问题。”李禄邦介绍说。

据东沟乡党委书记师存锋介绍,近年来,东沟乡充分利用土族特色文化、民俗资源、制作技艺,将馍馍产业作为农民持续增收的一条有力途径来重点培育、打造,坚持“线上+线下+比赛”经营理念,打响了“东沟馍馍”品牌,进一步拓展了销售渠道。如今,传统馍馍逐渐成为东沟人的致富产业。

小馍馍渐成乡村振兴大产业

如今,纯手工、质量优、低价格的互助传统馍馍已经成为土乡人致富的新路子。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互助县园丁小区四期的福地东沟馍馍产业协会直营店里,前来购买传统馍馍的市民络绎不绝。馓子、焜锅、烙馍馍、油饼等还没从车里拿下来就被等候的市民预订完了。

“我们店里的馍馍都是东沟土族群众手工制作的,馍馍的面和油等原材料也都是当地所产,馍馍制作好后通过馍馍协会集中收购,再运输到店里进行销售。”该直营店负责人说。据介绍,“东沟馍馍”都是按照传统年馍馍的方式进行制作,一经上市就被抢购一空。

在互助县纳顿风情一条街,有个“老家东山”馍馍店,是当地远近闻名的馍馍店,每天迎来送往数百名顾客,店日均营业额达两千多元。“以前种庄稼,苦大还没啥收入。现在我在景区两个店一年稳稳地纯收入十几万元,县城里房和车都有了,都靠手里的这些馍馍。”馍馍店店主王玉香颇有感触地说。

近年来,为了做强传统馍馍这一乡土产品,互助县坚持把馍馍产业作为增加农民持续增收的一条有力途径来重点培育、重点打造,充分利用土族特色文化、民俗资源、制作技艺,以馍馍入门店、网店、旅游景点的“三入”作为抓手,主动对接市场需求,扩大营销渠道,奏响群众致富增收的主旋律。

全县采取微信转发、媒体宣传、网络推介、直营销售、赛事推广的方式,形成多渠道、全方位销售的强大合力。依托网络销售、直播带货、电子商务、门店直营等平台,促进馍馍产业发展,增加销售量。同时,高标准举办“馍馍大赛”。去年以来,仅东沟馍馍实体店销售额高达68.3万余元、网络销售额29.5万余元、赛事销售额17.6万余元,其中2022年春节期间销售额高达21万余元。

按照乡村振兴“一村一品”发展途径,依托特色优势资源,充分利用就近就地巧手厨娘,将指尖技艺变为指尖经济,进而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将“小馍馍”做成“大产业”。

拓宽销售渠道,满足市场需求。坚持 “走出去”的理念,以“微视频”“美食专访记”等方式,借助网络、直播、电子商务等平台,全方位进行宣传推介,不断探索订单式销售模式,进而拓宽馍馍产业销售渠道。同时,定期分析市场供需,按需按量制作馍馍,并以纯手工、优质量、低价格的优势,满足市场需求。建立帮扶车间,优先吸纳脱贫户进车间务工,让农民以馍创收,吃上“馍馍”饭。

提升产品品质,推动农民增收。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发挥传统馍馍绿色、有机、无公害、口感好等优势,不断丰富馍馍花样和种类,将现代制作手法与传统技艺相结合,迎合现代人口味,制作不同口味的馍馍,做到色、香、味及花样俱全,争做优质产品,打造区域品牌,提高产品竞争力,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源于自然,特色兴业。眼下,“互助馍馍”已经成为互助县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小馍馍大有来头,大有干头,大有甜头,大有奔头,它让土乡文化‘活’起来,让产业‘兴’起来,让百姓‘富’起来。”互助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正芳说。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