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生态文明续新篇 绿色发展意正浓

2022-07-23 09:39:49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本报记者 卫正芳 摄影报道

朝阳湖畔,天蓝水绿、青草依依,前来唱歌跳舞、散步休闲的人络绎不绝;南凉公园广场上,有人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吸引众多市民驻足,纷纷拿起手机、相机,记录下这美好的瞬间;海东大道上,绿树成荫,不时有清洁车、洒水车、抑尘车缓缓开过……

整个夏天,海东市民的朋友圈均被各个时段的蓝天白云碧水刷屏。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市民的心态变化背后,是海东市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着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打造“大生态环保格局”的生动实践。

坚持走好生态优先路子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时作出了这一重要指示。2021年6月7日至9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青海考察,并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殷切嘱托,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海东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建设一个天蓝、地绿、水清的绿色生态、宜业宜居新海东,一直是广大河湟儿女的心愿和梦想,这梦想,承载着海东百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美好生活的新希冀。

2019年12月19日,青海省首部全民义务植树条例——《海东市全民义务植树条例》发布,该条例对义务植树的组织机构、责任主体、组织落实、经费保障和法律责任等作出了规定。

2020年1月1日,《海东市绿色宜居城市建设促进条例》正式施行,该条例旨在统筹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推动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城市品质不断提升。

2021年,《海东市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出台,同年制定印发《海东市市级国家机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健全完善统筹协调机制;出台《海东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实施方案》,稳妥有序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

一个个政策、一项项举措,不断奏响海东生态文明建设最强音。

最强措施筑牢生态屏障

7月的海东,青山葱郁,碧水迢迢。

沿着朝阳山公园弯曲的沥青路依山而上,耳旁树声簌簌作响,仿佛在诉说海东近几年来的“绿色奇迹”。

过去,这里曾是一幅荒山秃岭、草木难寻的荒凉景象。2015年,海东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既考虑城市生态需要,又考虑市民健身和休闲旅游需求;既着眼长远、超前思维,又注重实际、考虑实效,对朝阳山公园进行高规格规划设计,突出园、林、景的特色,坚持增绿量、上档次、创精品,坚持栽大树,一次成林、一次成景。如今,朝阳山山峦起伏依旧,但面貌已然天翻地覆。每逢假日休闲时节,人们登山赏景,听鸟唱虫鸣,流连忘返。

“跳舞、唱歌、散步、打纸牌,人工湖和公园里几乎天天有人。”住在碧水园小区的市民梁世福说,最近湖里的睡莲和荷花都开了,有山有水,不少人来这里拍视频“打卡”。

近年来,为加快建设生态宜居新海东,海东市全面推进城区园林绿化工作,为城区增绿增颜值,让城区生态底色更厚重。2021年累计投资3633.13万元,完成绿化面积11.93万平方米,栽植各类苗木14.81万余株,种植草坪8.09万平方米,在重要节点摆放盆花45.64万盆。截至目前,新增城区绿化面积1466.31亩、道路绿化17公里,全市中心城区建成区绿地面积1.37万亩,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每人9.5平方米,达到了省级园林城市标准。

在植绿护山的同时,海东全面深入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狠抓扬尘管控,通过“监测取证+处罚”,加强黑烟车污染治理,对全市22家铁合金、碳化硅企业浇铸环节烟气收集情况持续排查整治,实现常态化监管,不断提升厂区、道路等环境管理水平。加强枯水期水质监管,重点对沿湟四县区污水处理厂运行排放及湟水河各支流水质监测情况开展排查,污水处理厂均稳定达标排放,湟水河流域周边未发现偷排漏排和环境污染问题。扎实开展湟水河入河排污口整治,全市507个湟水河入河排污口已规范立牌461个,完成整治432个。持续开展建设用地土壤风险管控,强化农用地土壤镉等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降低粮食等农产品镉等重金属超标风险。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建设,对13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进行提标改造,不断提升全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率。

经济和生态齐头并进

要生态也要发展,这是检验海东绿色发展成效的唯一标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生态理念在海东化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在“碳达峰、碳中和”和“数字中国”的背景下,“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提升生态环境的同时,海东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建设绿色生态屏障为契机,推动生产方式的转变,为助推绿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今年3月,海东首个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材料生产线——青海天蓝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石墨化生产线正式投产运行。该生产线的投产,进一步迎合新能源车和储能市场需求,升级带动我市新材料产业的发展。

“绿色低碳发展、促进绿色崛起”的新号角已吹响,海东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引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节能环保、先进装备制造等高端产业;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服务业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增强服务功能,丰富服务业态,扩大服务供给,推动高原旅游、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产业向高端化、高质化和高新化方向转变。

绿色和可持续发展,让清新生态之风吹拂河湟谷地每一个角落。

“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融合并进,正成为海东实现绿色发展的主要途径。

如今的海东,发展和生态齐头并进。2022年一季度,海东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4亿元,同比增长5.6%;GDP增速高于全省0.5个百分点,增幅位居全省第一,外贸进出口总值1亿元,同比增长120%,总量居全省第二。今年上半年,全市有效监测天为168天,优良天为148天,优良率88.1%;PM2.5累计浓度为36微克/立方米,综合指数3.75,同比改善5.1%;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100%,一般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100%。

争当生态文明建设“领跑者”

走前列,探新路,海东坚持用绿色的思维方式,以领跑之姿走在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前沿——

在全省率先颁布实施《海东市全民义务植树条例》,连续6年开展春秋两季百万人次全民义务植树造林“大会战”,全市植树造林的速度不断加快,义务植树的规模也不断扩大。

推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机制,以《海东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实施方案》为抓手,把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落到了实处,让“环境有价,损害担责”的原则得到充分体现。

2021年11月,审议通过了《海东市市级国家机关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审议稿)》,以清单方式进行全面规范固化、逐条列出,确保履责有依据、监督有抓手、追责有方向,构建了内容完善、边界清晰的海东市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系。

在重点河流建成11座水质自动监测站,9座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基本形成“全覆盖”的监测网络。

海东市“智慧环保”平台和海东市生态环境监测综合实验室建成投运,大大推动了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能力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监测和监管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

不负青山,方得金山,做活“绿色文章”,擦亮生态底色。在绿色发展这条路上,海东“跑”得越来越快,道路越来越宽。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