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这位“老兵”真攒劲

2023-07-12 09:44:21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本报记者 祁国忠 摄影报道

听到汶川地震的消息,他放下手头工作,以最快的速度赶赴重灾区加入抗震救灾的队伍中;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时,他主动申请成为一名志愿者,义无反顾奔赴抗疫一线;在看到群众遇到困难时,他总是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当下,海东市正在创建卫生城市,他的身影又出现在大街小巷的环境卫生大清扫志愿活动中。他就是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川口镇的一名退役军人,叫刘应辉。

路遇事故 果断施救

1987年,血气方刚的刘应辉光荣入伍。在部队,他把满腔热血化作训练场上摸爬滚打的动力,不言苦,不怕累,从一名地方青年转化成一名合格的士兵。“在部队期间,锻炼了我的身体,也锤炼了我的意志。”谈及那段峥嵘岁月,刘应辉如是说。

1990年,从部队回到地方后,刘应辉从出租行租了一辆出租车,做起了一名出租车司机。作为一名常年“正在路上”的夜班司机,刘应辉遇到过很多起车辆事故,面对事故他总是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在一个凌晨两点多的夜晚,刘应辉送完乘客,从马场垣乡返回川口镇途经虎头崖时,看到一辆大货车与一辆私家车发生碰撞,导致私家车起火。他第一时间拨打了报警电话后,拿出车上的灭火器,熄灭失火车辆,再撬开车门,救出了车上的人。在配合处警人员处理完现场到达川口镇时,已经是凌晨四点多了。

类似的事迹在刘应辉身上还有很多,可他从来都不主动提起,在他看来这是一名退役军人的本分。

汶川地震 逆行灾区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刘应辉仿佛又听到了部队的召唤,在震后第二天,便收拾好行囊开车前往四川省。到达都江堰后,地震阻断了前往灾区的道路,车辆去不了灾区,他便连走带跑,历经七个多小时,终于来到了汶川县映秀镇地震前沿总指挥部。

做完简单的登记,刘应辉立即投入紧张的救援工作中。虽然属于“编外”人员,但他听从指挥,服从命令,不怕苦、不言累,用自己的双手挖出遇难群众遗体,抢救人民财产。之后,救灾物资虽已陆续抵达公路沿线,但由于通往受灾地区的交通条件十分恶劣,道路弯急坡陡、狭窄泥泞,前线又缺少司机。得知刘应辉会开车后,指挥部便安排他开车,给志愿队伍和受灾群众运送、发放物资。

救援结束后,刘应辉继续投身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直到一个月后他才回到家乡。由于在这次救援、搜寻、安置、安抚等工作中表现优秀,映秀镇向共青团四川省委上报了刘应辉作为表彰的优秀志愿者荣誉报告。

汶川地震虽然已经过去15年了,但刘应辉再次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时,还会时不时地掉下眼泪。记者无法想象他当时的心路历程,但是在那一刻,仿佛能看到他眼睛里闪烁出的军人的光辉。

群众需要 无私奉献

川口镇吉家堡村与刘应辉所在的南庄子村是邻村,有一年正月,吉家堡村一户人家发生火灾,刘应辉看到冒出的浓烟后,来不及思考,第一时间赶到了失火人家,一边等待消防队的救援,一边组织村民进行救火。随后,消防部门紧急赶到,及时疏散了周围聚集的群众,并将明火扑灭。

面对疫情防控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刘应辉积极申请参加南庄子村疫情防控工作,在寒冷的日日夜夜,值守在疫情岗位上,保护着全体村民的生命和健康。

2021年,民和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发出组建退役军人志愿者服务队的倡议,刘应辉率先申请加入。为壮大服务队的规模,作为副队长的他积极联系战友,一起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目前,该团队已有32人。

连日来,刘应辉所在的志愿服务队正在积极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志愿工作。他们拿着垃圾袋、扫帚、夹子等工具,穿梭在民和的各个街头,展现着军人的优良传统和精神风貌。

刘应辉的行为不仅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也获得了青海省委员会宣传部颁发的志愿者服务证。“我虽然脱下了军装,但是我的骨子里还流淌着军人的血液。哪里有需要,我就在哪里。”刘应辉坚定地说。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