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我愿做个文化摆渡人”

2023-07-26 09:58:47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本报记者 吴雨

每天,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北大街彩虹坊小区的“百姓书吧”内,都会传出琅琅读书声,书吧的主人叫张延圣。走进“百姓书吧”,整齐的书架倚墙而立,上万册图书依次排列在白色书架上,仿佛空气中都散发着浓郁的书香气息。

“自2019年书吧开设至今,我都坚守在书吧,我要让‘百姓书吧’成为最有魅力的读书天堂,让人人参与到书香社会建设中来。”问及创办书吧的初衷,张延圣这样说。

1959年,张延圣出生于互助县丹麻镇岔尔沟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曾在教育系统、县委党校、乡镇任职,2019年退休后创办了“百姓书吧”。

张延圣在青少年时就喜欢读书、藏书,正所谓“开卷有益,藏书致用”。对他而言,书房或书斋有着神圣的文化意蕴,他享受着那种以书为壁、皓首穷经的庄严氛围。

说起收藏之路,张延圣回忆道:“1982年,我在新华书店花5毛钱买了一本由《半月谈》编辑部编辑出版的《时事资料手册》,从此便爱上了这份时事刊物,期期必买,其增刊也全部收集珍藏。”1987年,张延圣得到第一本由《半月谈》杂志创办的《半月谈(内部版)》之后,便年年订阅和珍藏。1988年,他邮购了由新华社内蒙古分社主办的《资料卡片》1集至3集,阅读后受益匪浅。自此,《资料卡片》《资料卡片杂志》和2009年至2022年改刊而出的《品读》杂志,亦是每年必购。

2002年,他在西宁书城购得《青海省志·建置沿革志》后,认识到方志是记述地方情况的史志,可谓是“地方百科全书”,具有资政、存史、科研、教化、创作参考等功能,此后,他便开始着力方志的收集。

2017年,他从互助县有关部门找来一册《青海省志(人口志)》并收藏,将方志的收集当成了书籍收藏的重点。从1993年开始出版到2008年完成的第一轮《青海省志》80种,历经多年,全部得以收藏,陆续出齐的第二轮也收藏了57种。

2020年,张延圣购买了创办于民国时期的刊物《新青海》校勘影印全书,其内容丰富,史料价值极高,为阅读者与研究者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提起收藏图书,圈子里将张延圣誉为“书痴”。张延圣说,收书藏书其实也是个力气活。2017年3月,他收到一位互助籍企业家的盛情邀请,随挚友一同前往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学习考察、收集图书。到了格尔木,张延圣只对史志和书籍感兴趣,直至返回时,他谢绝了朋友赠予的当地特产,带了几大捆史志与文学书籍,同行挚友为了帮他搬书也舍去了土特产,而他因为书籍太重,在搬运过程中还伤到了肘关节。

多年来,张延圣一直用有限的退休金购买史志、书籍,同时罗列出需要增添的书籍名单,始终前行在自己的藏书梦想之路上。

问及是什么原因让他坚持收藏书籍时,张延圣说,一方面是自己与书结缘,爱书的信念让他坚持着;另一方面,2014年国家开始实施“全民阅读”行动计划,这让他收藏图书的信心大增。“我愿做个文化摆渡人,做一些事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也证明这些图书的价值。”张延圣深知“全民阅读”对于国家和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深远意义。

2014年后,张延圣多次组织阅读爱好者积极参加县上举办的读书分享活动、朗诵朗读会等,让“全民阅读”充满活力。2015年,张延圣在家乡丹麻镇岔尔沟门村创办了“德馨图书阅览室”,挑选部分适合农民群众阅读的书籍,进村入户送书上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2019年,张延圣退休,退休后的他并没有歇脚,在他的努力和争取下,互助县残疾人联合会在彩虹坊小区腾出一套房子,供他创办了“百姓书吧”。自此,张延圣收藏多年的爱书终于有了理想的落脚点,他坚守着的这片纸质书精神阵地也有了归属。

“百姓书吧”约130平方米,由1个阅览室和4个图书收藏室组成。在阅览室,书法家张霖题写的“人人参与书香社会的建设”的条幅横在庭间,格外醒目。张延圣说,书吧订阅的报刊有29种,购买收集的图书共2万余册。其中,《半月谈》《半月谈(内部版)》《彩虹》《七彩互助》《光明日报·光明文化周末》合订本等,从创刊号收藏至今,期期不落。

“不知何时起,我将自己视作‘文化摆渡人’,我希望在读者和藏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在历史与今天之间打造一台时间穿梭机,任读友在其中自由遨游。”张延圣说。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