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微塑达人用手工留住乡愁

2024-04-03 04:52:45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本报记者 祁国忠 摄影报道

“故乡”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自带温度的词汇。它是年少时爷爷奶奶的慈爱,是成年后外出工作时回望的港湾,是游子的家书,也是珍藏在相册里的照片。照片能定格美好的事物和瞬间,但还有一样东西,也能将我们居住的老院落、老屋重现在眼前。家住海东市乐都区水磨营社区紫金花园的李启荣将对故乡的记忆用微塑的方式复原,勾起了人们的童年回忆和乡愁。

院里有花园,门上贴着对联,水桶、铁锹放在墙角,庄廓院墙上的墙缝和青苔,屋顶堆放的饲草,屋内的土炕、炕柜……这是不是你对老家、老房子的记忆?

“太逼真了,小时候的家就是这样的。”“真的是一代人的回忆啊,怀念那时的无忧无虑。”“真是细节拉满!”“曾经想离开的地方,是我现在再也回不去的地方。”……被微塑复原的老房子勾起了网友的回忆,纷纷在李启荣的短视频评论区留言。

出生于1977年的李启荣,在17岁离家上学前,一直和家人生活在乐都区瞿昙镇的一个小山村,那里有他快乐的童年和与家人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20岁那年,李启荣如愿成为青海铸造厂的一名机架工。2000年,青海铸造厂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李启荣也开始了大车货运的生意。在这期间,曾经生活过的老宅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渐垮塌、荒废。

“随着年纪的增长,越来越怀旧了。”李启荣告诉记者,现在虽然住进了楼房,但他一直怀念曾经生活过的老宅。“能不能把老宅复原,用微塑的方式留住生活的点滴碎片,留住童年的记忆。”有了这个想法后,2023年4月,李启荣便付诸行动。“因为老宅的样子包括每个细节处,都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所以制作的时候不需要参照照片。”李启荣说。

李启荣的父辈是瞿昙地区有名的皮影匠人,从小看着爷爷制作皮影,唱皮影戏,让少年李启荣对美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美学功底。尽管如此,第一次制作微塑时,在选择工具、材料时还是需要李启荣一次次地去尝试。

“木板不行,就上网查找其他能代替的轻质材料,大梁用一次性筷子代替,椽子用牙签,制作墙体斑驳的工具自己制作……家中能用的东西都用上了。”李启荣笑着回忆首次制作的经历。那时李启荣白天跑货车,晚上一回来就捣鼓模型。看到埋头制作模型的李启荣,妻子也从心底高兴,并常常为他寻找所需的材料。

在李启荣看来,模型的制作方法并不复杂,但由于都是手工制作,特别费时间,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先做房子的支撑结构,用木板或泡沫板做框架,随后在外部覆盖真实的建筑材料,根据房子墙体选择用水泥、木头或泥土,木头之间按照榫卯结构连接,成型之后再进行旧化处理。”李启荣介绍,旧化是最难的步骤,需要用水彩调出不同的颜色,再进行粉刷。

“因为颜色有深浅,如果不小心调深了,还要洗掉重来。”老宅的模型做好后,再配一些农具和花草就算完工了,农具用金属片打磨再切割,泥土和树木也尽量用真材实料。

最终,经过两个月的努力,按照1∶50的比例做出来的老宅微塑顺利完成。激动不已的李启荣便将老宅微塑以图片、视频的方式发布在短视频平台上,得到了网友的大量点赞,这也更加激发了他的积极性。

于是,李启荣又开始了第二件作品的制作。“青海铸造厂不仅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也承载了许多‘青铸人’的美好回忆,所以就有了复原‘青铸’的想法。”李启荣说。

“微塑模型最重要的是细节,每个细节都容不得半点马虎。”李启荣说,他曾多次前往老厂区量距离、拍细节。有了之前制作老宅模型的经验,这次的制作对于李启荣来说显得得心应手,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青海铸造厂模型便成功出现在网友的视野中。

看到短视频平台上李启荣的模型作品,很多本地人都曾主动联系,让他也帮自己制作老宅模型。“只要有照片,就能制作。”李启荣说,自己制作模型只是为了消遣,能得到大家的肯定和支持,心里特别开心,他也愿意在闲暇时为他人制作模型,为他们带去一份珍贵的记忆。

当问及之后要制作什么样的作品时,李启荣拿出手机让记者欣赏相册中前几天拍摄的瞿昙寺的各个细节。“瞿昙寺是乐都区独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古建筑,如果完成它的模型,相信也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李启荣说。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