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把残疾人放心上的社区“尕姐”

2024-04-10 07:21:25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本报记者 祁国忠 摄影报道

“小李,残疾人定向就业培训开始报名了,这次培训内容很丰富,你考虑考虑,想报名及时和我联系。”一大早,海东市乐都区岗沟街道滨河路社区的残疾人专职委员祁丽芳刚到单位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出生于1980年的祁丽芳肢体二级残疾,属先天性畸形,身高不足1.4米。但是父母一直没有放弃这个女儿,并且非常重视教育,供她上了学。2000年,从青海煤炭职工技术学校毕业后,祁丽芳试图和同学们一样外出找工作,但身体上的残疾让她始终没有自信,便一直待在家中。

“在家期间,心情非常失落,我把自己包裹起来,不想让别人了解我的内心世界。”祁丽芳回忆道,那时候的她毫无自信,始终无法走出来。“不必太在意自己的身体缺陷,世界上有大树,也有小草,只是存在方式不同,但都拥有一样的生命。”直到2013年,残联工作人员的一句话,让祁丽芳重拾信心。

2014年,祁丽芳通过应聘成为滨河路社区居委会残疾人专职委员。10年的工作期间,她积极学习各项政策,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从最初的陌生到现在的熟悉,从对残疾人工作的无从下手到成为现在的行家里手,祁丽芳得到了辖区残疾群众的一致认可。大家有什么心里话都愿意跟她说,有什么问题也都会向她咨询,久而久之便都亲切地称她为“尕姐”。

为了让残疾人逐步融入社区、融入社会,祁丽芳从召开交心座谈会、趣味运动会、励志演说会开始,逐步带领大家参加力所能及的公共文化活动。一时间,参与社区组织各类活动的残疾群众越来越多,他们勇敢地走出“小家”,走进滨河路社区这个“大家”,与社区工作人员和其他居民一起关注社区发展,建设幸福家园,共享美好生活。

精神残疾作为残疾群体中的“特殊存在”,更需要心理上的抚慰、情感上的安慰和生活上的宽慰。虽然在滨河路社区精神残疾人占比很小,但同样容不得丝毫懈怠。以前,只要有精神残疾患者出现在小区的花园里,周围的人就会迅速退散。而在祁丽芳眼里,他们只是想找人说说话。初次交流,在家属的陪同下,祁丽芳放下戒备,表达对他们渴望被关心被关爱的理解和认同。从此以后,每次见面祁丽芳都会让对方比上次聊天时多说一句话,慢慢地,沉默寡言的精神残疾患者也可以和别人简短对话,精神状态、身体状况也有所好转。

当得知智力残疾儿童小魏生活不能自理,母亲操心日常生活,父亲常年在外务工,全家人借住在亲戚家的情况后,祁丽芳便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帮他们申请了临时救助和一套廉租房。辖区居民小李肢体三级残疾,在东升市场的一家菜铺务工。了解到小李每天上下班步行不便后,祁丽芳第一时间到公交公司为他申请办理了“爱心”公交免费卡。辖区居民李师傅虽然肢体一级残疾,但一直有一个开小超市的梦想,祁丽芳了解完情况后,积极为他申报了自主创业一次性补贴救助。如今,李师傅的小超市经营的红红火火。

“多亏了‘尕姐’。”这是滨河路社区残疾群众对祁丽芳最直接的表达。“其实做好基层残联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全心全意地服务好每一位残疾人,倾听他们的诉求,为他们做实事、办好事。”祁丽芳说,有时候他们的要求并不高,我们的一个“顺便”就能帮他们很大的忙。

残疾人作为一个弱势群体,由于自身的身体缺陷,而直接影响生活状态。祁丽芳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2023年,先后将辖区符合条件的38名残疾人及家庭纳入低保范围;为42名重度和特困残疾人办理了医疗救助和大病救助;为16户残疾人家庭申请办理了廉租住房;为18名困难残疾人申请办理“爱心”公交免费卡;为2名困难残疾大学生申请助学金;为1名残疾人申报自主创业一次性补贴救助……一件件暖心举措,不仅改善了贫困残疾人的生活条件,也帮他们增加了对生活的信心。

“我也是一名残疾人,曾经接受过许多人的帮助,对残疾人生活的不易也更能感同身受,所以我要更好地帮助他们。”问起为何要选择在基层为残疾人服务,这是祁丽芳给出的答案。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