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苏铭:“眼镜”的光影人生

2023-11-02 07:53:29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本报记者 韩世伟

“乡亲们,乡亲们,放映员‘眼镜’今晚在村里放电影,欢迎大家前来观看……”听到村微信群里的语音通知,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巴燕镇李家庄村的村民们习惯性地彼此打着招呼:“‘眼镜’又来放电影了,晚上一起出来看电影啊。”不一会儿,李家庄村的公益电影放映场地便挤满了人。

随着电影的播放和夜色渐深,有人看得入了神,也有人扛不住倦意,开始陆续回去休息,现场的观众也变得越来越少,但“眼镜”依旧蹲守在放映机旁,耐心服务着他的观众,哪怕现场只剩一人。

“眼镜”的真名叫苏铭,现年44岁,是化隆县公益电影队的队长。他曾是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2009年进入青海省农牧区公益数字电影院线公司。14年来,一台放映机、一张幕布、一块空地,几乎就是苏铭的全部。从黄昏到深夜,作为一名放映员,工作至今,苏铭坚持把好电影送到乡间村社,5.6万公里的行程,5040多场影片的放映记录见证了他农村公益电影的放映生涯,他用实际行动把党和国家的政策宣传到了偏远山村、校园巷陌。

说起胶片电影,对如今在城里长大的大多数“90后”和“00后”来说,是个陌生的词,而对于成长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来说,胶片电影是一个怀旧的梦,和夏夜的星空、晒谷场、小马扎一样,是留在脑海里的美好回忆。“小时候村里来了放电影的,我就喜欢钻在大人的皮袄底下看,盛夏时候,晚上蚊子特别多,看场电影,被蚊子叮的一身都是红点点,但依然阻挡不了我们看电影的热情。” 回忆起儿时在农村看露天电影的场景,“70后”的苏铭还是记忆犹新。

1995年12月,苏铭应征入伍,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在陕西省华阴市肩负起保家卫国的光荣使命。1996年7月,苏铭在部队学习机械维修技能,又成为一名技术兵,和战友为全连队机械维修提供服务。

苏铭告诉记者,参军以后,每当闲暇时就特别枯燥,那会儿没有手机和VCD,唯一的期盼就是部队安排的电影。3年的军旅生涯,练就了苏铭坚强的军人意志和不怕困难、迎难而上、不服输的军人品质,也让他对电影放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次,苏铭打听到要招放映员,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报了名,就是这次偶然的机会,苏铭命运的齿轮便开始转动,14年的放映员生涯由此开启。

“以前去山里都要开一天的车,为了赶时间,有时候回来还会夜间行车,冬天的时候就捧一把路边的雪擦脸,清醒了继续赶路。”苏铭说。

14年来,他几乎跑遍了化隆县的所有乡镇,哪个村社放映条件好、哪段路有陡坡、哪里的路颠簸,这些他都记得一清二楚。一年下来,苏铭要走遍将近30个村子,一个村放12场电影,总共就是360场电影,加上其他任务活动,一年下来就要播放近400部电影。

从军营到基层,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责任和担当。为保证群众看到的每场电影都质量高、品质佳,他认真学习放映技术,严格执行放映操作。在苏铭的不断努力下,他也获得了群众的认可和肯定。每到一处放映电影,乡亲们都会自发帮助苏铭架设机器,在放映过程中,通过与不同的人沟通交流,苏铭感受到了群众的质朴和热情,也使苏铭深深感受到了电影在广大群众心目中的影响力。

苏铭记得,前些年每次骑三轮摩托车载着放映机经过村里时,好多年轻人和小孩都跟在后面跑,问他去哪放电影?放什么电影?有人干脆跟着他跑到放电影的地方。“哪知到地方了,人家本村人早就占好位置了,你要想看就只能远远地站在后面看;也有腿脚灵活的人爬树上、墙头上看。”苏铭笑着回忆道。

在苏铭的记忆中,有这样一个场景让他至今记忆犹新:记得一次放映电影时,苏铭像往常一样早早出门,傍晚时分,微风凉爽,很多纳凉的群众都来观影,可谁知影片放到一半,突然天色骤变下起零星小雨,苏铭担心下雨放映机被雨淋不能正常放映,就起身从车上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遮阳伞为放映机遮雨。没想到,在场观影的一位大哥,在第一时间帮他一起扶起了遮阳伞,本想结束放映的他,看到伞下站进来了几个不愿意离去的观众,他们都说:“没关系,这电影好看,给我们放完吧。”就这样,苏铭和观影大哥扶着遮阳伞,还有几个忠实的电影观众和他们一直待到电影结束。

在苏铭心中,电影放映队也是便民助民服务队,老百姓需要什么,放映员就做什么。遇上村民家里的户户通坏了,他便主动帮忙维修;村民家里的电器出了故障,他也会用自己的所学尽心尽力维修好;赶上村民家里有农活,他们还会帮村民晒麦子、抬粮食;遇上谁家的孩子缺少衣物或穿着破旧,他也会和妻子商量,或买新的,或将自家孩子的衣服洗干净送过去。

有一次到村里放电影,看到观众群里有个小孩衣着单薄,晚风虽不似冬日里的那般寒冷刺骨,却也凉意浓浓,打听到孩子父母双亡,家境贫苦,苏铭萌生了帮助的想法,结束工作后他特意打听了孩子的住处,回到家便和妻子商量,将自家孩子的干净衣物收拾了一袋子,联系村里的干部将衣物交到了孩子手中。

“有时候放映结束后,很多观众会过来帮我收拾设备,并询问下一次放映是什么时候。”苏铭说,每当这种时候他就会觉得他的努力得到了认可,这令他非常欣慰。“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给老百姓带去更多好电影,也会带给他们知识与欢乐。”苏铭坦言道。

在苏铭看来,公益电影是农村尤其是偏远山区的老百姓了解外边世界的重要途径,也是满足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主要渠道,每晚只要有人看,不管看到最后剩下几个人都要完整地放完影片,乡亲们脸上满意的笑容是他坚持放映的动力。

14年的放映生涯让苏铭明白,放映员就像是电影与观众之间的一道“桥梁”,在偏远的乡村,文化生活匮乏,就需要“桥梁”去发挥沟通的作用。“‘桥梁’不能断,即便我的‘电影院’只剩下一个观众,哪怕没人来看,我也要坚持干下去,乡亲们需要我的地方就是我‘眼镜’要出现的地方。”苏铭说。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