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马圈村里特色种植势头足

2023-11-04 10:43:46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本报记者 朵玉雪 摄影报道

秋日的清晨,随着山路蜿蜒盘行,记者来到了海东市平安区洪水泉回族乡马圈村,只见高标准农田旁边,玉米和油菜籽郁郁葱葱,摇曳在高山岭的梯田里,勾勒出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

戴着草帽,扛着锄头,挽起被泥巴打湿的裤腿……清晨,一个熟悉的身影准时出现在种植基地,俯下身查看着农作物的生长情况,这人便是马圈村村党支部书记孙成全。

“自打今年我们村里搞起了村集体经济种植,孙书记每天都有操不完的心。”对于孙成全频繁出现的身影,村民张得文看在眼中,记在心里。

“想到这片肥沃土地将给我们带来满满的收获,我们就充满干劲,忙到脚不沾地也不想耽误农作物成长的好时节。”孙成全眼里满是笑意的说道。

洪水泉乡地处平安区西南黄土丘陵山区,平均海拔2860米,天然富硒地块成了产业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依托独特的优势,马圈村小小的种植业,如星火燎原般,已发展成为村民致富的大产业。

谁能想到,就在几年前,马圈村村集体经济一直未见起色,群众思想观念落后,村干部发展思路不清晰,土地长期闲置,产业发展滞后,增收渠道非常单一。

“那时候也种玉米和油菜籽,但只是零散种植,村民们都是守着自家的一亩三分田,种植不成规模,耕种费时费力,经济效益也非常低,一年又一年,年年没赚钱,不种又不行,年年忙不停。”孙成全感慨道。

祛除思想病根,才能促发展。随着马圈村各项工作走在全乡前列,党支部探讨最多的就是发展什么产业。然而马圈村一无区位优势、二无资源禀赋、三无特色产业,村集体经济收入仅靠单一的入股分红为主,存在“有想法、没办法”的发展窘境。

为了扭转村集体经济薄弱现状,将独特的资源优势利用好,马圈村党支部说干就干,经前期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多次考察“取经”,几经探索,在洪水泉乡发展的越来越红火的牛羊养殖产业让村“两委”班子看到了新契机,将发展目光落到了大家都认为“不挣钱”的青贮饲料种植上。

“何不将闲置土地打包流转出来发展青贮饲料种植产业?不仅可以解决全乡牛羊饲料需求问题,对我们来说又是闲置土地资源的再利用。”

“上级有政策,村里有闲置土地,不干就永远发展不起来。”

“不试一试就没有出路,闯一闯才能有新天地……”

孙成全的这些想法纷纷得到了党员及村民代表的赞成,也成为马圈村产业发展的转折点。

说干就干,村“两委”成员开始一边走村串户做动员,解决部分群众“为什么属于自己的地要让给别人来种植,流转出去的地还能不能属于自己?”等疑虑,孙成全一边牵线搭桥,积极与村里的“土专家”“田秀才”等群体合作,聘请他们到村里做技术指导,同时整合驻村工作队力量,及时与联姻单位平安区农业农村与科学技术局对接机械、种子、化肥等事宜,依托独特的环境和天然富硒地块优势,确立了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采用合作社统一运营管理和农户参与的模式,进行油菜籽及饲用玉米集中种植。

万事开头难,马圈村发展特色种植产业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由于种植产业“靠天吃饭”,风险大、周期长,村民担心付出多、收益少,有的村民开始动摇,甚至提出反对意见,这给村党支部出了一道难题。

为打破这一局面,马圈村村党支部迅速召集村干部、村民代表研究讨论,鼓励村民以土地资源入股合作社,参与产业分红。这样一来,土地仍然是农户的,农户变“股东”,不仅让村民承担的风险降低了,合作社也不用在初期就投入大量资金在土地流转上。

运营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是如何分红的问题。为了带动村民致富,马圈村提出农户以土地入股、合作社进行管理,待收成后,按照收益及流转土地比例进行分红。“我们要让广大村民成为产业发展最大的受益者。”孙成全说。

在村党支部和全村村民的努力下,马圈村的饲用玉米及油菜籽种植产业发展逐步迈上了正轨。今年,饲草玉米种植27公顷、油菜籽种植20公顷,带动附近8人就业,马圈村的集体经济产业迎来丰收,村集体经济预计可增收10万元以上。

如今,往东北方向望去,饲草种植基地里忙碌的工人们正在田间来回穿梭,到处是草农割草、装车、运送的忙碌身影,收割机发出轰隆隆的声响,给平静的乡村增添了无限生机。

“现在的粮食根本不用落地,从种子到玉米、油菜籽成熟全部都是机械化,粮食减损率也达到了最低标准。我们把青贮玉米进行打包、密封存储,后续可以销售给牛羊养殖户,又是一笔不小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谈起机械化种植的好处,村干部赵有君说个不停。

“在合作社做工每天能挣120元,一个月不耽搁的话可以做20天,最少也能做10天左右,还能顾上家,一年收入增加了不少。”马圈村村民孙辉宗这几天刚把自家的农活忙完,又急忙赶来合作社上班。

“我们的村干部挺能干嘞!”在当地村民的欢笑声中,马圈村村“两委”干部与驻村工作队一同走进种植基地,和村民们一起进行劳作务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虽然很累,但是也亲身感受到了农民的不易、感受到了乡村振兴任务的艰巨。”面对发展势头强劲的村集体经济产业,马圈村“第一书记”李斌春感触颇深,他告诉记者,在土地流转经营和机械化的种植下,相信村民们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村集体经济发展也会越来越有奔头。

迎风展绿的玉米,绿了生态,鼓了钱袋,不仅让村民对种植产业的未来信心满满,也让马圈村乡村振兴的步伐越发坚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