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千年古驿”——找寻游客记忆中的河湟

2024-04-21 08:44:48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图为铜壶茶艺
 
□本报记者 朵玉雪 摄影报道
 
4月18日,“祖国好 家乡美”媒体海东行采访团来到海东市平安区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淅淅沥沥的小雨为眼前的春色平添了不少清凉之感。
 
自古以来,平安不仅是唐蕃古道、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也是传递官府文书、军事情报或来往人员途中换马住宿的场所。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是以河湟建筑、河湟美食、河湟艺术为核心,深度挖掘古驿“平安驿”的历史,以传统工艺、传统技艺结合民间传承手法,集中呈现具有多民族特色的“青海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
 
吸引人们来这里的原因,不仅是悠久的河湟文化、绝美的自然风光以及独具特色的人文风情,更重要的是这里是人们眼中的“美食天堂”。
 
沙柳烤串、焪洋芋、撒拉餐、柴火鸡、炮仗、干板鱼……行走在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的小巷里,映入眼帘的是青海各类特色小吃。
 
漫步其中,让人挪不开眼的是眼前收拾干净的鲫鱼,不断在热油里呲啦作响,准备出锅的时候,店家撒上秘制的香料,香气瞬间四溢,这就是特色小吃——干板鱼。闻见香味的游客李善元便迫不及待地跟老板马志英点了一条。“这里离市区不远,节假日的时候带家里人过来转一圈。刚才品尝了一下,每一道小吃感觉都不错,味道挺好的。”李善元一边说话一边盯着眼前正在油炸的干板鱼。
 
这样“诱人”的干板鱼,也是店铺老板马志英的“钱袋子”。“在节假日期间,正是游客最多的时候,一天大概能卖1000多条。虽然累,但心里边高兴啊!”说话的马志英,脸上瞬间笑开了花。
 
说罢,空地处的一群白鸽在客人的投食中突然腾空起飞,这让一旁的摄影者来了兴致。王文婷开心不已。“你看,这张照片多好!我是一个摄影爱好者,听说这里有很多网红打卡地,今天专程过来看了一圈,拍到了许多令人惊喜的照片,下次一定带家里人来转一转。”抓拍到飞鸽的游客王文婷激动地说道。
 
此时,蒙蒙细雨依旧下个不停,走在旧青砖铺就的道路上,目之所及皆是汉族、土族、回族、撒拉族等不同民族的传统院落,传统建筑加上特色美食,深度还原了游客记忆中的“河湟”。
 
“一步一惊喜”,院中摆放的奇石、花草、以及让人惊叹的雕梁画栋和精湛的河湟木雕,无不展现了少数民族民居的庄廓院,而在农耕民俗文化展览馆内,耕地的犁、铧,装面的斗、升,也满载着河湟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随之,采访团来到祈福区,满墙的红飘带和祈福牌不禁让人震撼。祈福许愿、披红挂彩是青海人由来已久的习俗,景区祈福区浓厚的氛围吸引了不少游客许下新年愿望。“景区通过挖掘悠久的河湟文化、驿站文化、祈福文化,唤醒游客的乡愁,以及通过开展传统文化活动,让游客深度体验河湟民俗。”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讲解员李婷现场讲解道。
 
为了将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的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手工艺文化、歌舞演艺文化传播出去,当地的营销渠道主要侧重于自媒体及各种新型媒体,如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每年这里都会组织一些节庆文化活动、演艺活动,如社火节、电音节、戏曲节、赶秋节、马报平安,各类民族风情舞蹈演出等。”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种活动方式让这里有了不错的口碑,同时也对宣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客流导入效果显著。
 
近年来,平安区委区政府立足本地资源优势,深入实施旅游强区战略,着力打造特色旅游品牌,文旅产业取得了新发展、新突破、新成绩。街区作为平安区重点打造的拳头品牌,依托“古驿平安”文化定位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以富硒科技文化产业为依托,结合乡村振兴,积极发展跨界文旅产业。
 
如今,这里成为“农业+旅游、就地城镇化、精准扶贫”的典范项目;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平台”;成为“互联网+农业的电商平台”;成为自驾游游客休闲的驿站;成为“河湟文化、青海民俗文化、特色美食的展示地”。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