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驻村就要“驻”进群众心坎里

2024-04-22 07:38:37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驻村工作队走村入户了解情况。

□本报记者 韩世伟 摄影报道

“背上行囊脚不停,百姓家里访民情”。在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初麻乡初一村,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把农村当成热土,把基层当舞台,把驻村当事业,顶烈日、冒风雨。在他们的带领下,村里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都说:“这帮人,不忽悠,见真章。看!我们村里来了办实事的干部!”

他们就是初一村驻村工作队,姜海峰是其中一员。2023年6月,姜海峰被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派驻到初一村担任第一书记。自此,每天走村串户、为民解困成了他和工作队队员的日常工作,姜海峰也就此与初一村结下不解之缘。

初一村位于初麻乡东部,作为一个纯撒拉族村,全村共有3个社。作为“外乡人”的驻村工作队,初来陌生的地方,语言不通,面对与自己生活习惯不同的少数民族同胞,众人怀着忐忑的心情,开始了自己的驻村生活。

姜海峰告诉记者:“走进村子里,大家讲的都是撒拉语,连青普话都很难听到,我和工作队队员对这里的民风民俗也不了解,刚开始我就和工作队队员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入村串户,他们会给我讲解村民的意思,并提醒我一些注意事项。”

慢慢地,工作队和村民熟络了起来,用心工作的同时,也赢得了大家的认可。

真情帮扶唱响增收致富曲

驻村伊始,工作队就当起了“代言人”,据姜海峰介绍,在最初的村情民意摸排中,由于山大沟深,村里的“山货”基本都是在同村或者乡里买卖,想卖个好价钱不容易,进城卖,难免山路遥远,实在不划算,在这样的条件下,村里很难出种植养殖大户。“一定要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在一次会议上,姜海峰对工作队队员讲道。

在多次入户走访后,如何帮助村民把山里的“土货”卖出去,成了姜海峰心中最牵挂的事。

一个偶然的机会,姜海峰和工作队队员将村民制作的炒土鸡和油香带回了西宁,周围的人品尝后都夸赞土鸡肉质肥美鲜香可口,手工油香更是不常见,都想购买些给身边人品尝,于是,姜海峰和工作队队员一拍即合,开始着手安排将村民家养的土鸡定期销往城市。

“一回到村里,我就组织村‘两委’召开会议,鼓励村民扩大养殖规模,村民们的鸡牛羊,一部分由他们自行销售,剩下的一部分有我和工作队队员负责销往大城市。”姜海峰告诉记者,说干就干,他一边让单位同事帮忙宣传,一边利用微信群、朋友圈牵线搭桥,很快,在多方努力下,初一村的土产品渐渐在县城、周围乡镇有了名气,收到的订单也开始慢慢增多。

作为受益人之一,初一村监测户马阿卜都患有残疾,加上家中3个孩子都在上学,因学致贫使得马阿卜都一家的负担越来越重。就在马阿卜都一筹莫展的时候,姜海峰和工作队队员将这一情况做了了解,及时协助3名学生申请到了“雨露计划”助学补助金。孩子们的学费有了着落,这还没完,姜海峰又帮助马阿卜都申请了产业帮扶资金,鼓励其扩大土鸡养殖,并承诺帮助销售。

“过去一直在为家里的土鸡卖不出去而发愁,现在有驻村工作队为我们家解决了销售难题,很感谢他们对我们家的关心与帮助,”马阿卜都从姜海峰手中接过卖鸡款时,高兴得合不拢嘴。

像马阿卜都这样的情况,在村里还有很多。

村民马由努四一家,驻村工作队不仅帮助其孩子申请了“春蕾计划”“雨露计划”助学金,还为其妻子在村里申请了一份公益性岗位,公益性岗位工作强度不大、难度不高,又在村内工作,既能让马由努四妻子实现家门口就业,又能照顾家里的生活,还给家庭增加了每月600元的收入。

“现在村里的38户脱贫户,以及3户监测户,我们都做了详细地情况调查和帮扶跟进日志,让一个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要让全村人都不愁钱花。”谈及下一步的工作,姜海峰笑着回答道。

以“实打实”换“心贴心”

临近谷雨,午后的暖阳懒洋洋地洒在大地上,让人觉得有丝丝的倦意。行走在初一村,一阵微风轻轻拂过,一股沁人心脾的花香迎面扑来。

“马大叔,我们来看您来了。”姜海峰走在队伍前头,工作队队员马皑宏抱着一摞书籍跟在后面,入户串门熟门熟路,见面招呼分外热络,来到了村民马力克家。主人公赶紧起身相迎,热情招呼落座喝茶。

“马大叔,今年都种了些啥?种子化肥备得足不足?家里的牛羊养殖有没有打算扩大一下规模啊?” 姜海峰通过询问谈心,摸清马力克家里的种植养殖情况,做好笔记。同时,不忘找准关切点,做起微宣讲:“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持续壮大乡村富民产业……”

而边上,工作队队员马皑宏也未闲着。将书籍送到马力克手中后,便着手四处查看棉被厚薄、衣食丰简等情况,还热心地帮助打扫卫生,让房子里外整洁舒适。

“好好干啊,早点当上咱们村里的种植养殖大户,给乡亲们做个榜样。要是有啥问题,遇上难题了,你随时来找我们,我们一起商量着解决。”当听到这话后,马力克连连竖起了大拇指。

告别马力克后,姜海峰和马皑宏继续走访下一家。在路上,只要群众看到驻村工作队,都会亲切地和他们打招呼。姜海峰告诉记者,老百姓的事再小,对于工作队来说都是大事,我们都要用心尽力去为大家办好。

医疗保障作为乡村振兴工作中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一环,关系到每一位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记者了解到,自参保缴费工作开始以来,姜海峰和驻村工作队把群众参保工作作为“硬任务”,联合村“两委”积极开展医疗保险缴费培训,使村干部都能熟练掌握医疗保险收缴途径及相关政策,通过上门一对一帮助缴费、便民服务中心窗口工作人员协助缴费等方式,帮助行动不便及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及时缴费。

“非常感谢你们,到我家里来教我如何用手机缴医保费,现在我已经学会了,我也可以给我的家人代缴,非常方便。”路过村民马哈尼家时,马哈尼主动迎上来紧紧握住姜海峰的手高兴地说道。

记者了解到,初一村大多数年轻人常年外出务工,村里多数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甚至没有智能手机,对于这种情况,姜海峰和驻村工作队会主动上门送上贴心服务,并面对面讲解缴纳医保费流程。除了这些,还有上门帮助有需要的老人办理养老保险生存认证,确保老年人能按时完成认证,及时享受养老金待遇。

“只有深入一线听民声,才能解决村民的‘急难愁盼’问题。”在走访途中,与马皑宏的交流中,他告诉记者,只有面对面了解需求,才能实打实为村民解决问题,为此,驻村工作队每月都会定期入户走访村民,搬板凳、拉家常、提需求。

“驻村近一年了,脚下粘的泥土多了,离百姓的心更近了,我已经把初一村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如今,在姜书记的带领下,我们正在为初一村谋划美丽乡村项目,积极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让村子尽快美起来。”工作队队员黄海说。

结束了一天的走访工作,回到村委会时,暮色早已爬上庭院外的树梢,坐在宿舍床头,姜海峰不由地向记者感慨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看着村民们舒展开的眉头,我们自己的心也变得踏实了许多,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会继续传递温暖,让村民感受到关怀。”

驻村工作队近一年来所做的工作,初一村党支部书记马海比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说:“驻村工作队给村里带来的变化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自从他们来到村里,村里开展工作的目标和方向更明确了,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信心更足了。”

记者手记:

初一村深藏在茫茫大山深处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驻村工作队将带领村民增收致富作为首要任务,多方筹措资金、发展产业,真情帮扶,让村民有了彻底摆脱贫困的底气,有了稳定增加收入的途径。

这里的帮扶工作是带着温度的。驻村工作队从村民最关心最能受益的事情做起,关注村里特殊人群的需求,积极为他们解决生活困难,也注重为全体村民谋福利,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这里的帮扶是务实高效的。姜海峰和驻村工作队不忘驻村帮扶的初心,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为民办实事,用心血和汗水完成任务,不负乡亲们的期盼,促成了山村的变化。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