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镜头里的2021:田畴沃野绘“兴”图

2021-12-28 10:13:36 来源:海东日报社 点击:

 

本报记者 邓成财 摄影报道

海东曾是青海省乃至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近年来,海东市立足全省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脱贫任务最重的实际,聚焦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等关键领域,创新实施脱贫攻坚“十大工程”,如期完成了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从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今年以来,海东市坚持落实“四个不摘”政策,紧紧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认真落实“2345”工作机制,压实攻坚责任,强化攻坚态势,细化具体措施,脱贫攻坚各项成果得到全面巩固提升,乡村振兴工作稳步推进。

如今,在海东,广袤田野美丽如画,乡村道路四通八达,特色产业生机盎然,发展潜能加快释放……全市上下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续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镜头一

坚持“高标准” 巩固成果提成色

走进乐都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七里店小区,一栋栋楼房整齐排列,宽阔的水泥路面干净整洁,超市、餐馆、快递驿站、幼儿园等一应俱全,处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些村庄,曾经是贫穷和落后的代名词。它们的精彩嬗变,也是海东市脱贫攻坚成果的生动写照。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海东市始终树牢底线思维,坚持把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作为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的首要政治任务,召开了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推进会,对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建立了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开展数据共享比对,积极做到精准监测、精细帮扶。

“你们来啦,赶紧坐赶紧坐。”近日,家住海东市乐都区达拉土族乡春洒村的刁林玉一看到乐都区精准防贫办公室工作人员进门,赶忙招呼大家坐。

“今年您一共住了4次院,住院期间自费将近1.7万元,麻烦给我看看相关诊疗材料……”工作人员一边详细了解刁林玉家中实际情况,一边做好记录。

今年以来,乐都区政府委托区乡村振兴局以政府采购方式,引进第三方机构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政保联办建立起“群体参保、基金管理、社会经办、阳光操作”的保险防贫模式,统筹500万元作为精准防贫资金,按每人每年200元标准为全区框算出的2.5万“监测户”人口,建立精准防贫基金池。

通过农户主动申请、部门信息比对、基层干部定期跟踪回访相结合的方式,海东市开展全方位、无死角、常态化防返贫动态监测。对监测出的易返贫户因地制宜、因人施策,精准开展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等帮扶措施,确保不返贫稳增收。截至目前,全市647户2485人消除致贫返贫风险。

同时,落实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有针对性地落实产业、就业等帮扶发展的具体措施。对没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依托,民政等部门进行兜底保障,确保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截至目前,市民政部门共为13.2万困难对象发放救助金4.67亿元,确保低收入人口稳定脱贫不返贫。

★镜头二

盯准“总钥匙” 追赶发展开新局

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摘掉贫困帽之后,海东该如何迎接新的大考?

唯干唯实唯先,苦干实干巧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海东市把追赶发展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总钥匙”,梯次推进巩固、拓展和衔接工作各项任务落地生根。

产业是实现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的治本之策和源头活水。

地处尕加山下的化隆回族自治县巴燕镇圈坑村是一个纯汉族非贫困村,共有116户388人。圈坑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村民不等不靠,他们利用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开展藏香猪、土鸡养殖,用“林下经济”发展理念壮大集体经济。

圈坑村注册成立了奋圆种养殖有限公司以及产品商标,由村党支部书记兼任法人代表,制定了公司章程、财务管理制度、公司议事规则等规章制度,并由村“两委”班子成员和5个村民小组组长全力投入、亲力亲为,形成了以“支部书记主内、村委会主任主外”的形式,明确责权利关系,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集体经济“破零”之路。

圈坑村的发展变化只是海东市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助农增收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海东市在扶持做大做强牦牛、青稞、拉面、青绣等特色产业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财政衔接资金,引导企业及脱贫群众进一步扩大油菜、马铃薯、饲草、冷水鱼等特色种养规模,有效增加群众收入。今年共实施产业类项目166个,预计总投资达6.75亿元。

★镜头三

注重“促拓展” 深化协作聚合力

今年,海东市第一时间谋划推进巩固、拓展、衔接的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举措,从政策配套、资金支持、项目支撑、机制保障等方面,不断完善、有序推进乡村振兴规划架构。全市631个驻村帮扶工作队1921名帮扶干部尽锐出战,学政策、熟村情、砺队伍、促振兴,实现脱贫村、乡村振兴重点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全覆盖。

同时,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创新推进“定制式”劳务协作模式,累计输送724名人员到江苏就业。积极开展消费帮扶,成功在无锡机关和企业食堂等开设海东拉面店11家,多渠道累计完成消费帮扶3051.2万元。

近日,海东市与江苏省无锡市两地就业部门签订了《“十四五”东西部劳务协作框架协议》,明确由无锡市就业部门帮扶我市开展劳务协作,到2025年,重点帮扶海东市各县区劳务经济不断壮大、技能培训能力和公共就业服务有效提升、赴无锡务工人员实现稳定就业、脱贫群众劳务收入增速快于全区农村居民收入平均增速。“十四五”期间,每年完成东西部劳务协作劳动力转移就业720人以上,其中脱贫后易致贫人员实现转移就业200人以上,两地就业创业服务人员每年对接交流学习2次以上,共建海东·无锡乡村振兴创业孵化园。

2021年,海东市借力东西部协作共投入资金2.7亿元,实施117个项目,涉及产业发展、人才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东西部协作资金的投入使用,为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

从资金投入、物资捐赠到干部援助、人才培养,再到产业帮扶、深度协作,扶贫协作模式的不断升级,呈现出互惠共赢的格局,为全市乡村振兴之路汇聚了强大合力。

★镜头四

绘就“新蓝图” 久久为功谱华章

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卓扎滩村是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走进卓扎滩村,映入眼帘的是别具一格的土族院落,平展的柏油路延伸向远方,卓扎滩原生态景区就坐落在村东头。小桥、河流、凉亭、游乐场……旅游设施齐全,游客络绎不绝。

村党支部书记颜章东介绍说,景区所在的位置以前是个采砂场,一刮风,扬沙漫天,非常愁人。2018年,在政府的支持下,卓扎滩村开始修建生态景区,当时全村478户1852人,筹集建设资金400多万元,加上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和当时的青海省扶贫开发局提供的扶贫资金,总计投入1000多万元,打造了彩虹滑道、美食广场、亲子乐园等多个景点和娱乐项目。如今,卓扎滩村已经走出一条从单一的农耕经济到集休闲、观光等多元发展的新路子。

乡村振兴,不仅是农民富,还要实现农业强、农村美。

海东市按照乡村振兴(旅游)试点村建设规范标准,结合各县区实际,在精心编制“多规合一”的村庄规划的基础上,高标准开展好试点村镇建设工作,打造了一批立足乡土社会、富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先行示范村,为全市全面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蹚出路子、积累经验。截至目前,全市46个乡村振兴试点村,已完成规划20个,已开工项目26个,计划投资2.32亿元。全市16个乡村旅游试点村中,已完成规划9个,已开工项目13个,计划投资6230万元。

全市以绿色生态产业为主导,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持续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行动,培育乡村文化、旅游、休闲、民宿、健康养老、传统手工业等新业态,创新推出一批产业和生态俱佳、乡风和生活都好的美丽乡村,让各族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有理由相信,随着海东市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持续加快,海东人定能在这方田畴沃野上书写出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