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2023两会特刊】发出好声音 汇聚正能量 谱写新篇章

——市政协三届二次会议重点提案摘登
2023-02-14 10:40:09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本报记者 邓成财 整理

市政协三届二次会议以来,广大政协委员聚焦海东市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问题、乡村全面振兴的紧迫问题、广大群众关注的民生问题,精心选题,深入调研,提出富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提案109件。提案意见建议得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承办单位的采纳落实,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现本报对三届二次会议重点提案及答复予以摘登。

【案 由】关于加强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提案

【提案人】马少俊、韩晓红

【提案内容】信用体系建设对于创建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纯洁良好的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推动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市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宣传教育工作不到位、社会信用缺失惩戒工作不到位。

【建议】全社会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由各级政府发改部门牵头,成立领导小组和联席会议,设置办公室和专职人员,专门抓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健全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制度,由各级政府牵头,根据有关部门印发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结合海东实际,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各项工作制度。大力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宣传教育工作,设立社会信用体系宣传月,充分利用“6·14信用记录关爱日”,表彰奖励讲诚信守信用先进单位、先进个人。严格执行社会信用失信惩戒机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对社会信用失信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实行惩戒制度。

【承办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员会

【办理结果】近年来,海东市按照国家和省上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系列安排部署,立足海东实际,在制度体系、平台建设、联合奖惩、宣传舆论等方面精准发力,为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建设“诚信海东”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时,体制机制建设日趋规范,市县区两级政府相继成立并调整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出台了20余项方案和制度,并将其纳入全市绩效考核,制定了《海东市各县区和各成员单位共性任务和个性任务清单》。信用信息化水平有效提升,市县区两级信用平台及网站上线运行后,相继融入全国信用平台网站“一体化”建设大局,实现了上联省、横通部门、下接县区的全市信用平台网站“一网通”,形成了覆盖全市法人单位、自然人两大公共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信用联合奖惩取得实效,全市累计落实43个行业领域联合奖惩备忘录,开展了10个领域诚信缺失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行动,逐步在全市构建起了“守信者一路畅通、失信者处处受限”的联合奖惩大格局。

此外,信用场景应用全面拓展,实现市县区政务服务大厅与信用平台网站100%对接,按照“凡办必查”的原则,在行政事项办理过程中查询信用报告。开展了电商、农产品、信贷等企业信用评价工作,并对全市修复期内12家市场主体进行了信用修复。信用扶贫政策惠及基层,将乡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纳入工作“总盘子”,抓好乡镇、村社、街道信用承诺制度建设,加大街道、乡镇和村(居)务、党务、政务、财务等公开确保力度,各项便民利民政策措施和服务有效下沉惠及基层群众。城市信用监测实现突破,实时向国家信息中心中经网“全国城市信用状况监测平台”报送开展行业信用监管的领域、联合奖惩案例等13大类30余项具体数据。诚信宣传教育深入人心,充分利用“信用海东”门户网站、短信、开辟专栏等形式,大力宣传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成果。积极开展了“道德讲堂”“诚信大讨论”等活动,开展了诚信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的“五进”活动。

【案 由】关于打造和开通环河湟生态文明旅游线路的提案

【提案人】噶尔哇·阿旺桑波

【提案内容】近年来,青海省依托全国、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化乡村旅游线路、大力推进绿色发展,挖掘生态保护价值、自然景观展示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全面提升地方生态旅游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高质量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要以打造“环河湟文化深度体验精品旅游线路”为核心,不断挖掘环河湟旅游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文化产业发展才会保持可持续性和强劲的态势,努力把海东打造成为青海生态旅游目的地,打造和开通环河湟生态文明旅游线路。

【建议】打造和开通环河湟生态文明旅游线路;建立机制,有效保护河湟旅游线路沿线的生态环境;全面打造环河湟旅游线路沿线的特色文化;强化环河湟旅游线路沿线景点的基础服务设施,提高数字化创新水平;加大宣传力度,把河湟旅游线路的沿线生态、景点文化、旅游线路等融合打造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资源。

【承办单位】市文体旅游广电局

【办理结果】“十四五”期间,海东市将以A级景区创建和提档升级、辐射带动乡村旅游作为主攻方向,积极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海东“一圈三线”全域旅游总格局。紧紧围绕打造“彩陶故里·拉面之乡·青绣之源·醉美海东”文化旅游品牌,以创建国家级河湟文化生态保护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为目标,充分发挥河湟文化核心区和旅游资源富集的优势,积极推进文化旅游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依托柳湾彩陶博物馆、喇家遗址等重点景区,打造“大美河湟”乡村生态旅游线路,吸引更多兰州、西宁的游客来海东观光旅游,高原生态旅游名片更加响亮。

同时,将融入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作为厚植绿色发展底蕴、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以弘扬优秀文化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壮大特色产业为重点,不断优化旅游空间布局,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积极推动旅游交通环线建设,深入推进“厕所革命”,扎实开展景区生态修复工作。不断加大生态自然资源、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历史人文资源开发和景区景点建设,大力宣传推介海东旅游资源,初步打造和开通了以“一圈三线”为主要格局,以生态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黄河风情、红色资源为主的环河湟生态文明旅游线路,全力推进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

【案 由】关于建立撂荒地整治长效机制的提案

【提案人】梁国平

【提案内容】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务工、经商,大量耕地无人耕种,导致土地撂荒问题越来越突出,已严重影响到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海东市土地撂荒原因主要是种植效益不高、青壮年劳力少、基础设施不完善。

【建议】完善法律法规,认真落实《土地管理法》第37条规定,凡耕地撂荒2年以上的,由村组集体责令复耕,对既不自己复耕,又不愿流转复耕的承包农户,由村组集体强令收回重新发包。加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继续实施好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小微水利建设等工程。健全补助政策,严格按照“谁种粮,谁受益”的原则,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资金据实发放到种粮农户手中。加快土地流转,结合辖区内耕地撂荒实际,组织委托有能力的合作社或种植大户开展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统种统储等菜单式、全程式服务,为外出务工和无力耕种农户提供全程托管服务。引导农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将撂荒地流转给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推进适度规模化经营,加快土地流转,盘活土地资源。

【承办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办理结果】去年以来,海东市采取“零容忍”“长牙齿”的硬举措,全力开展撂荒地摸排整治工作,为坚守耕地红线、稳粮增产赢得了主动权。

海东市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撂荒地整治工作的通知》《海东市耕地“非粮化”专项整治方案的通知》《海东市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方案》等多项文件,市委书记、市长多次亲自安排,一线指挥,县区党政同频共振,全力以赴推进撂荒地整治,确保每块耕地有人管、管得住、管得好。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积极营造撂荒地排查整治的良好氛围,使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保护耕地、消除撂荒、恢复耕种的重要性,增强群众珍惜耕地、种好耕地的自觉性。

同时,督促承包户必须履行耕种义务,对弃耕抛荒连续两年以上的承包耕地,由村“两委”组织复耕复种;对长期无力耕种或因举家外迁造成撂荒的农户,依法退出承包权;对退出的耕地,由村集体进行统一经营管理。对撂荒承包地的农户,不得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不得享受各项奖励政策,待复耕复种后再重新纳入补贴范围。

此外,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参与撂荒地整治,推进代耕代种、统防统治、土地托管等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大力探索推广“大户承包型”“产业带动型”“公司经营型”“股份合作型”的土地流转方式,提升粮食规模化生产经营水平和效益。加强小农户与规模经营无缝对接,全力支持符合条件的县区申报产粮大县、种业大县,对土地流转规模大、经营效益突出、带动能力强的经营主体予以优先项目资金安排,通过激励措施,调动爱农敬业、发展生产积极性。对撂荒地集中的区域,组织农技人员采取蹲点包村等方式开展技术指导服务,让农民会种田、种好田。对进行农业生产特别是特色种养技能弱的农户,开展“一对一”帮扶,促进生产发展、群众致富。

【案 由】关于进一步加大对绿色有机认证企业扶持力度的提案

【提案人】张秀娟

【提案内容】近年来,海东市坚持走“生态海东、绿色农牧”的发展路子,把绿色有机作为指导生产、促进发展的根本要求,围绕特色优势农畜产品,认证了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和绿色农产品,不断扩大了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但是随着认证工作的不断推进,工作的难度也不断加大。主要表现在:认证主体投入有限、市场效益没有充分显现。

【建议】加大绿色有机认证奖补扶持力度,政府酌情考虑将获得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的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纳入财政支持、奖励范围,在贷款贴息、年度奖励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从而调动企业和合作社开展绿色认证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

【承办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办理结果】近年来,海东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和《绿色食品标志许可审查程序》等法律法规,强化“二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和监管,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坚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与标准化生产相结合,产品检测与市场监管相结合,绿色食品产业化开发与品牌建设相结合,深入推进绿色、有机产品规模化建设。

同时,积极开展绿色食品申报和续展工作,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特色,把发展“二品一标”认证工作作为培育农产品品牌、提升特色农产品优势及提高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大力培育“名、优、特、新”品牌。截至目前,全市累计认证绿色食品108个,获证企业27家,核准产量2.88万吨,认证产品涵盖了蔬菜、菜籽油、大樱桃、枸杞、鳟鱼、蜂蜜、牛肉等优势特色食用农畜产品和冷水鱼产品,绿色食品品牌影响力逐步扩大,品牌带动力日益彰显。

此外,加强对绿色有机认证企业指导服务,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促进“二品一标”持续健康发展。为了加强对“二品一标”的认证管理,我局制定了《海东市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认证管理办法》,提升了申报和续展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对“二品一标”农产品的监管,在各县区年度抽检任务中,明确要求将“二品一标”农产品纳入监管对象,全部进行抽检,确保“二品一标”农产品质量安全。按照“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质量可追溯”的要求,将绿色食品全部纳入国家监管平台。开展绿色食品宣传月活动,增强了广大群众的质量安全意识和品牌意识,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案 由】关于调整优化中小学教育布局的提案

【提案人】吕春生

【提案内容】近年来,海东市始终坚持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结合全市实际情况,以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统筹考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人口变动状况和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稳妥推进全市中小学布局调整,教育布局不断优化,学前教育迅速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质量持续提升。

尽管海东市在优化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城区学校承载力不足、学校功能教室被挤占的问题突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差距较大、学校管理难度加大。

【建议】突出规划引领,综合考虑城乡建设发展规划和城镇人口增长趋势,按照“学校分布均衡、服务半径适中、服务人口合理”的思路,完善全市各县区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实施“解决大班额问题重点工程”。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将高铁新区学校划归互助县管理,适当增设必要的村小学,尽可能保留边远山村交通不便的村小学和教学点,满足农村适龄儿童就近上学的需求,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教育能力提升工程、规范学校(教学点)撤并程序和行为。坚持因地制宜,解决学校撤并带来的突出问题,切实加强寄宿制学校的管理、保障学生就近上学,加强校车安全管理。加强师资力量,切实关注专任教师缺乏的问题,注重音、体、美、劳专任教师和心理健康辅导教师的补充;健全完善城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长效机制;认真解决幼儿教师缺乏的问题。

【承办单位】市教育局

【办理结果】2020年以来,海东市组织各县区教育局先后编制完成了《“十四五”学前教育布局与建设专项规划》《“十四五”义务教育学校优化布局与建设专项规划》《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规划(2021—2025)》等专项规划。各类规划充分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学校建设基本需求,积极主动适应城镇化发展、脱贫攻坚、易地搬迁、乡村振兴、教育优先等发展战略要求,统筹考虑城乡人口流动、学龄人口变化、学校服务区地理环境、交通状况等因素,协调处理好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系,全面保障适龄少儿接受教育的权利,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基本需求。

“十四五”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基本情况,学前教育整体布局学前教育机构678所,在园幼儿达到58341人。规划新建及改扩建幼儿园105所。经撤并、新建等优化措施,到2025年,义务教育学校整体布局义教学校740所,在校学生达到236310名。规划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288所。

海东市教育局将优化中小学布局,按照“学校分布均衡、服务半径适中、服务人口合理”的思路,进一步完善各县区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优化城区学校布局。控制学校规模和班额,坚决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现象,严格控制56人以上大班额比例。全力实施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规划项目,补齐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短板、切实扩大城镇学位供给、稳步提升育人保障能力。解决中小学、特别是农村寄宿制学校在卫生厕所、浴室、食堂、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取暖设施改造等方面存在的短板问题,不断提升全市教育基础设施服务水平。

同时,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形成长期、稳定的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和教育投入保障制度,积极争取国家省级教育专项投入和其它渠道投入,不断拓宽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同时规范使用管理,强化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注重专任教师缺乏的问题,注重音、体、美、劳专任教师和心理健康辅导教师的补充;健全完善城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长效机制,优化薄弱学校师资结构,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完善幼儿园教师配备标准,到2025年基本配足配齐教职工,专任教师幼师大专以上学历者达到80%,园长和教职工实现全员持证上岗,落实幼儿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政策。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