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生态之城逐绿行

2022-02-17 10:34:16 来源:海东日报社 点击:

本报记者 卫正芳 摄影报道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时作出的这一重要指示,至今依然振奋人心。

时隔5年,2021年6月7日至9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青海考察,并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

“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最终的落脚点正是人民的幸福生活。”机遇当前,海东市坚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时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构筑青海东部生态安全屏障为己任,聚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突出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持续抓好两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以最大的决心肩负起建设“青海东大门”绿色生态屏障的重大使命,以最坚决的态度狠抓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落实,以最有力的举措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河湟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碧水青山应美尽美

湟水河是青海的“母亲河”,属黄河上游最大支流。湟水河长349千米,流域面积3200多平方千米,年径流量46.3亿立方米,生态地位非常重要。由于历史原因,不达标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及农田排水流入河中,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质也有所下降,湟水河曾一度变成了“黄水河”。

2021年,海东市大力推进湟水河流域项目建设,重点实施流域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项目、新入库水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项目、农村污水处理站技术改造项目和污水管网建设项目,极大改善了河流水质和居民生活环境。

“我们紧扣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试点契机,在2020年湟水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工作基础上,全面完成了湟水河流域入河排污口监测、溯源工作,有序推进排污口分类整治。”海东市生态环境局局长祝凤甲说,截至去年12月31日,海东重要江河湖泊和一般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100%,19个国省控地表水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率为100%。

发生变化的不只是湟水河。2021年,海东市聚焦污染防治重点领域,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强化联防联控和协同治理,持续减少污染物排放,有效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截至去年12月31日,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1.3%,PM10浓度为59微克/立方米;PM2.5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较2020年同期下降13.2%,下降幅度居全省八个地州市第一;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4.02,同比改善5.2%;土壤环境持续改善,全面完成黄河流域固体废物倾倒排查专项整治,对复核存在问题的28个点位全部完成整治,清废整治完成率达100%。

如今,海东的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山更绿了,市民能够享受到更多“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带来的幸福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产业再添绿色动力

在“碳达峰、碳中和”和“数字中国”的背景下,“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提升生态环境的同时,海东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建设绿色生态屏障为契机,推动生产方式的转变,为助推绿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2021年11月27日上午,青海“零碳产业园”签约暨园区绿电工程开工仪式在海东市举行,自此,青海首个“零碳产业园”绿电工程启动建设。

“绿色低碳发展、促进绿色崛起”的新号角已吹响,海东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引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节能环保、先进装备制造等高端产业;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服务业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增强服务功能,丰富服务业态,扩大服务供给,推动高原旅游、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产业向高端化、高质化和高新化方向转变。

在推动清洁能源发展方面,海东大力推动国家清洁能源示范区建设,有序发展光伏、风电,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动分布式光伏发电及分散式风力发电项目发展;加快清洁能源替代,全面构建清洁低碳的能源生产及消费体系;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稳妥去产能,稳步加大压减燃煤工作力度,在居民采暖、农业、工业生产等领域,按照“先气后改,以气定改”的原则,稳妥推进天然气替代。

绿色和可持续发展,让清新生态之风吹拂河湟谷地每一个角落。

绿意浸染河湟大地

“山林川泽,与民共之。”人类的生存与绿色休戚相关,绿色即是生命。在加快推进青藏高原山水田园、生态绿色、宜业宜居、创新活力、城乡统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海东征程中,海东栽下一片勃勃绿意的同时,也栽下了河湟儿女与绿为伍,甘心为绿担责的决心与气魄。

2021年4月2日,海东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国土绿化暨春秋两季全民义务植树百万人“大会战”表彰大会,对全市50个先进集体、100名先进个人代表进行了表彰。同时,在乐都区举行了全市春秋两季全民义务植树百万人“大会战”启动仪式,各县区广泛动员全社会各民族、各界群众参与义务植树“大会战”。

就这样,在大环境绿化、城区绿化、绿色通道建设、镇村绿化、山区绿色屏障建设和全民义务植树中,海东如火如荼地展开了一场“绿化大战”。2021年,全年共完成全民义务植树652万株,参与人数达92万人次,全年完成国土绿化93.26万亩,完成率达114.5%。

从绿化美化工作提升到建设宜居城市,改善生态环境,造福全市人民,海东的绿化有了更为宽阔和深厚意义,是一项造福于民的基础工程、实事工程,更是一项关心民生的民心工程。

2021年,海东市坚持全城增绿,让生态城市更有品质,以乐都、平安、河湟新区三个核心城区和四个县城所在地为重点,高标准实施三河湿地公园绿化、市民广场等7块公共地绿化和海东大道西出口水磨湾片区等15条街道绿化项目,统筹推进学校、小区、企事业单位等重点区域绿化。全市中心城区建成区绿地面积达1.37万亩,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5平方米,达到了省级园林城市标准,全市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显著提升。

健全体系一心护绿

“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体系,需要把事前、事中、事后贯通起来,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控源头、管过程、重惩处,有效保障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021年11月,海东市委常委会议审议通过了《海东市市级国家机关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审议稿)》,明确了海东市级52个部门(单位)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应当履行的基本职责,以清单方式进行全面规范固化、逐条列出,确保履责有依据、监督有抓手、追责有方向。基本构建了内容完善、边界清晰的海东市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系,“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大生态环保格局逐步形成。

海东市综合检测中心和智慧环保监控系统正式启动运行;制定《海东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实施方案》;制定出台《海东市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办法》;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专项执法、非现场执法为补充的新型监管机制基本形成……一套健全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逐步建立,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日渐清晰,河湟大地生态环境修复保护成效日益显著,海东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明显增强。

又是一度春风来。看着这座充满生态活力的城市,仿佛能看到一幅气势宏大而又表现细腻的绿色写意画慢慢铺展。晨曦里健身的人群在湖边散步,夕阳下广场上的秧歌队踏歌而行。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人与自然构成了一幅动静相宜、层峦叠嶂、重点突出、恬静文明的多彩画卷。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