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互助:山水之间逐梦“绿富美”

2023-02-06 09:52:44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本报记者 邓成财 通讯员 杨占林 摄影报道

深冬的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各个乡村里,新建的休闲广场、宽阔的水泥路、夹道而立的太阳能路灯、干净舒适的农家小院……村村优美、处处和谐、人人幸福正成为土乡美丽乡村的代名词。

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互助县立足本地特色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产业基础,紧紧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奏响了乡村振兴“协奏曲”。

昔日“矿山村”变身网红地

曾经,台子乡哇麻村为了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村里把龙头山的矿源承包出去,一直到2012年,响应国家政策矿山关闭。

哇麻村党支部书记刘大训介绍,矿山逐步复绿后,依靠龙头山独特的自然风光,积极争取各类资金近1100万元,发展乡村旅游。如今,龙头山景区已成为全县乡村旅游的景点之一,吸引省内外众多游客纷至沓来,带动了村民多渠道致富增收,让村里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村民马统邦是村里的养殖大户,在他家的鸡舍里,上千只毛茸茸的葱花土鸡正在争抢食物,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扶持和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马统邦的葱花土鸡养殖一步步走向了规模化。他说:“我从2012年开始养殖葱花土鸡,刚开始养殖时规模小,无经验,收益不高,从2016年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开始规模养殖,从原来的1000只发展到现在的7000多只,收入可观,年收入达到了10多万元。”

在助农增收的同时,哇麻村紧盯民生福祉和村庄条件改善,在省委组织部的协调帮助下,争取项目资金390万元,积极推进天然气进村入户项目,实现了青海省浅脑山村庄通天然气的“零”突破。同时,深入开展人居条件改善工程项目,投入资金238.5万元,为全村159户农户实施住宅外墙保温安装、墙面美化粉饰等一系列惠民、利民、便民工程。

“2022年,我们村实施了外保温项目以后,冬季的时候,房子里面的温度提高了5至6度,比以前暖和了许多,申请下来的电暖炕也干净,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便捷了。”哇麻村村民李延林告诉记者。

哇麻村驻村“第一书记”田宸玮表示,今年将扎实有效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持续抓好小麦、马铃薯、生猪、土鸡等传统种养殖业,重点培育乡村特色旅游,努力实现多种产业经济齐头并进,用实际行动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奋力续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传承民俗文化打造乡村旅游

走进松多乡松多村,一座藏式风格的农家小院在冬日暖阳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宁静,与远处的高山和近处的小桥流水相得益彰,干净笔直的道路直通农家小院。

村民钱旦巴抢抓乡村振兴机遇,依托独特的旅游业,在家里开办了农家乐,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去年,在乡村振兴项目的扶持和支持下,将原有的房子装潢成农家院,打算今年开业经营,对今后的发展他信心满满。

近年来,松多村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2021年被确定为省级乡村振兴旅游示范村,一年来通过项目的支持和帮扶单位的帮扶,全村的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旅游业发展初显成效。

村民贾旦切卓玛说:“去年我们松多村被列为乡村振兴示范村,通过乡村振兴项目的实施,我们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面貌、人居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村民的生活有了明显的提高,村民的精神面貌也越来越好了。”

松多村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把乡村旅游与美丽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坚持优规划重引领,依托特色农业产业、自然景观、特色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因地制宜,推动农旅融合发展,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松多村作为乡村振兴示范村,通过2022年的项目实施,购置了部分餐饮车和华锐藏族服饰,修建了旅游公厕等,总投资达到了780万元,通过项目的实施,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第一书记”徐有侠表示,今后松多村将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民族特色,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和特色种植业,以乡村旅游项目为契机,发展乡村旅游业,深入挖掘保留完整的独特华锐藏族风俗,利用松多村传统跑马会、华锐文化艺术节和万亩杜鹃花节,努力打造“民俗文化+原生态旅游”基地。 

多产业布局让小村振兴有方

在互助县林川乡仓家村,一眼望去,宽敞干净的环村路、排列整齐的房屋呈现在眼前……

“以前我们村道路没有硬化的时候,雨天出门一身泥。托靠党的政策,现在道路硬化了,路两边栽了很多树,修建了游步道,环境越来越美了,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林川乡仓家村党支部书记贾爱军说。

近年来,仓家村形成由村党支部书记负总责,村“两委”成员包片,社长包村组,卫生保洁员、河道保洁员、生态护林员巡逻队包“责任区”模式,将人居环境整治同乡风文明、乡村治理充分结合起来,在环境卫生整治上下功夫,在群众生活居住体验上求实效。

来到位于林川乡仓家村的牧丰高原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石怀存像往常一样拿着饲草料喂养牛群,作为村里的致富“领头雁”,她和其他带头人带领着村民一起做大做强三个畜牧养殖合作社,目前已初具规模,年利润达50多万元。

“合作社现在存栏牛130多头,羊120只,年收入能达到四、五十万元。2022年,政府给我们补贴了86吨有机肥,补贴了6万元的青贮饲草,如今我们养殖牛羊的信心越来越足了。”石怀存说。

林川乡仓家村“第一书记”贺英年表示,2022年,林川乡仓家村被确定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乘着东风,仓家村充分发挥独特地理气候、土壤环境优势,融合当地农户对青稞种植与加工的丰富经验,积极采用“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思路,开发生产高端食用功能性蛋白、青稞麦梭、甜醅、炒面、杂粮面食等特色青稞膳食纤维产品。一年来,仓家村集体经济收益达291.72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至1.05万元。

与此同时,林川乡唐日台村以产业振兴为出发点,充分结合村情特色,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以种养殖标准化生产、集群化发展、品牌化打造为主攻方向,盘活闲置资产,用活产业资金,激活自然优势,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打造“吃生态饭、走致富路”的乡村振兴样板村。

特色产业让村民家门口增收

冬日的南门峡镇麻其村乡间道路干净整洁,农家小院优美宜居,美丽的村庄以蝶变之姿展现出新农村之美。

近年来,南门峡镇麻其村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积极落实民生工程,改善基础设施,通过筹资筹劳等方式,为新村修通道路13条,总长度达9.2公里,解决了全村群众出行难的问题。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了村庄绿化,大片空地种上了花卉绿植,规划建设了小广场,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群众的幸福感得到大幅提升。

说起村里的变化,村民东旭荣深有感触:“我们村搬迁到这里将近10年了,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村民的房屋外墙贴上了保温层,道路硬化了,还修建了广场,学生上学、群众出行坐车也很方便。”

麻其村立足自身实际,整合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突出规模种植,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殖业,找到了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韩国林是村里的种植大户,自2013年成立互助县国林浆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来,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带动村民规模种植小麦、青稞、土豆、药材等,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稳产增收。

“2022年,我们扎实推进乡村振兴,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投资100万元的麻其村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已全部完工。”南门峡镇副镇长祁一伟表示。

和麻其村不同的是,西山根村以产业振兴为支撑,以环境治理为主线,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村民龙家祥告诉记者,村里的土地面积较多,原来主要种植传统作物,增收比较慢,现在通过党的政策扶持,村民们调整产业结构,依托冷凉气候特点,种植荷兰豆、菜薹、生菜等特色蔬菜,农业收入持续增加。

“在党和国家惠民政策的扶持下,村民们通过加大劳务输出、种植特色蔬菜,人均收入从原来的4000多元增加到了现在的1.2万元。”西山根村党支部书记雷有威表示,今后将抓住乡村振兴的大好机遇,继续大力发展特色蔬菜种植,将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做实,实现村强民富的目标。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