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马发林:用心当好群众“领读人”

2023-04-23 11:45:15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本报记者 周晓华 摄影报道

耕读传家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乡村文明需要阅读奠基。近年来,随着全民阅读活动不断向纵深发展,一批热爱阅读、热心公益、引领乡风文明的农村阅读榜样相继涌现,他们就像闪亮在夜空的星星,吸引众多目光转向他们、转向乡村大地。

在海东市乐都区芦花乡寺院村有这样一位村民,他是村里的种植大户、也是村里的会计,还是村民眼里的“读书人”,他叫马发林。作为寺院村农家书屋的常客,马发林先后开展阅读推广、农技辅导、社科普及等活动,他用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了全乡群众有了热爱阅读的好习惯,营造着“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文化氛围。

“要摆脱穷日子就要好好读书”

马发林是一位“80后”,出生在曾经被打了“深度贫困”乡镇标签的一个小山村,家中父母务农,每日守着那一亩三分地辛勤劳作。在他的童年记忆里,家乡的资源十分匮乏,父老乡亲基本靠天吃饭。

小时候的马发林不敢向父母奢求什么,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知道父母的辛苦。在他的记忆里,每天最开心的时光便是在学校里度过的那几个小时。“每次放学回到家,还没来得及放下书包,就开始劳作,因为我要趁不上学的时间多干点农活,像犁土、挑水、种地……这些都是常干的活儿。”马发林回忆说,小时候只要一有空,他望着家乡的沟沟峁峁放空自己,于是暗自下定决心:“想要摆脱祖祖辈辈的穷日子,就必须要好好读书!”

白天上学、干农活,晚上守着一盏昏黄的灯学习到深夜。功夫不负有心人,16岁时,马发林考上了高中(原乐都县第二中学)。高二那年,马发林的父亲因病去世,母亲也因劳累过度患上了腰椎病,妹妹年纪尚小,家里的顶梁柱突然倒下了,让这个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接连遭受着病痛、贫穷的双重打击,马发林决定辍学帮母亲减轻负担。

尽管坚强而有远见的母亲坚定地表示:“就算是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们继续读书。”但作为哥哥的马发林不愿看到母亲拖着病痛的身躯承受更多劳累。“说实话,那时候我经常偷偷抹眼泪,因为我知道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可能支撑我们继续上学,我甘愿放弃,只愿妹妹能有一个更好的未来。”马发林告诉记者,自己是男孩子,受一点苦没关系。回忆起那一幕,马发林忍不住热泪盈眶。“当时,我打算辍学后,反复叮嘱妹妹一定要好好读书,妹妹也很努力,如愿考上了高中。”马发林说。

读完高一,马发林开启了他的外出务工生涯。海南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马发林的足迹遍布了青海的许多市州。那些年,在他简陋的行李里,总装着书、纸和笔,爱看书的马发林一直保持着写日记的习惯。他是一个喜欢回忆和思考的人,身边所见,每日所想,都爱写在日记里。

“书中自有黄金屋。”对于马发林而言,读书不仅仅是提升内涵、陶冶情操,还为他带来了很多实实在在的财富。

用好农家书屋丰实“文化粮仓”

2020年,马发林搬迁到了梦圆居小区,那时候村里的农家书屋也建起来了,于是,马发林在家门口的农家书屋担任起了图书管理员。

芦花乡寺院村农家书屋刚成立时,只有少量的图书,马发林将原村委会办公区重新划分,把一间活动室专设为农家书屋,将书籍按照政治类、科技类、生活类、文化类、少儿类、综合类等实行分类管理,在短期内将寺院村农家书屋打造成为文化振兴的“加油站”,并进行对外开放。如今,在马发林的精心操持下,农家书屋成了一个小小图书馆。

马发林常常利用休息时间,一人默默地在心里熟记各种书籍存放的位置,为了规范农家书屋的管理,延长图书的借阅寿命,他按照要求将《农家书屋管理员岗位职责》《农家书屋管理制度》《农家书屋借阅制度》等规章制度写在墙上,定期对图书进行除尘,防火、防虫、防潮等保护工作。村民借阅书籍时,他详细填写借阅登记,村民还书时,他认真检查,确定完整无损后归放原位。

“一直以来,关于为什么读书、如何读好书、该怎么读书、读哪些书有用、读哪些书无益的问题被反复探究,其实这些问题,与其说找寻一个正确答案,不如说这些答案对每个人、每个时期、每种选择而言都是不同的。”马发林意味深长地说。

马发林始终谨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要善于挤出时间学习,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方能抵达人生与事业的‘诗和远方’。”这几年,马发林将全部的精力和时间倾注于群众工作之中,使全村的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马发林还经常组织村民开展读书活动,联合易地搬迁安置点的其他村,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阅读、朗诵比赛等,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自觉接受好读书、读好书的美德教育,使读书真正成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

“读书,使人获取知识,增加智慧,美化心灵,提升修养。做新时代的新农民,这是乡村振兴中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的重要途径,是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重要源泉。”为此,精气神十足的马发林更加喜欢阅读。他说,年轻时,他曾四处借书来读,只是为了喜好,而现在有这么多免费的书来阅读,是为了家乡发展得更好。在他看来,农村发展得好了,回来建设家乡的人也就多了,大家的日子才会越过越好。

农家书屋成村民致富“黄金屋”

“这里既有适合农民口味的文学类书籍,还有指导我们从事种植、养殖和加工的农技类书籍,是村民的致富加油站。”近日,马发林站在农家书屋的书架前一边翻阅着书籍,一边向前来的村民介绍着。

一间干净整洁的房屋,琳琅满目的书籍,休闲舒适的桌椅……这小小“文化粮仓”为村里的老人和孩童的幸福生活增添了不一样的色彩。

为了让村民足不出村就能读书学习,芦花乡将扶贫、扶智、扶志相结合,充分发挥农家书屋等载体的作用,不断完善相关设施和服务,有针对性地购置书籍,切实解决村民的需求。如今,村民主动从书韵墨香中学习养殖种植技术、汲取精神食粮、提升综合素能已在芦花乡蔚然成风。

定期开展“读书会”,推广专项阅读;邀请农技专家到田间地头上“田间课”;为村里的家长和孩子提供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阅读指导服务……为了能让农家书屋的作用发挥到极致,马发林每年寒暑假,总会陪在中小学生身边,帮助选择图书、答疑解难,培养他们良好的读书习惯,使农家书屋真正成为学生的乐园。

在马发林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村民一有时间就往农家书屋跑。今年61岁的李展业是众多阅读爱好者中的一员,每天一大早,李展业就早早来到农家书屋门前。“以前在村里,空闲时间主要就是打打牌、晒太阳,文化生活过于单调,现在有了农家书屋,有时间就来看看书,学学种植技术,感觉很充实。”村民李展业笑着说道。

一间小小的书屋,点亮了农村文化生活之光。马发林虽然在村里当图书管理员,没什么报酬,每天晚上大家都休息了他还在整理书籍,清理卫生,但他乐在其中。任职以来,他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业余时间几乎都用在了刻苦学习和乡村文化建设中。

马发林告诉记者,他向村民承诺,农家书屋,随到随借,全天服务,不管是下班、休息日的时候,只要有村民打电话要借阅书籍,他总是及时为村民办理借阅手续。他还会了解村民的阅读需求,有针对性地为书屋“输血”。“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村民喜欢借阅种植方面的图书,我们也要更加贴心服务,为村民提供更丰富的精神食粮,帮助他们致富增收。”马发林说。

在图书管理工作中,他既注重“管”,又不忘“理”,认真探讨指导村民阅读的方法,在村民阅读过程中,他积极对村民进行阅读指导,这些工作看似简单,但做起来比较繁琐,可他从没有怨言,正因为马发林不懈的努力,赢得了村民的一致好评,农家书屋也成为广大农民朋友最愿意来的地方。

“年少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在芦花乡寺院村的农家书屋里,千余册图书包罗万象,农家书屋成为不少儿童、农户、老年人闲暇时的好去处。

对于未来,马发林的思路十分清晰:“建立健全农家书屋管理机制,继续强化服务质量与水平,引导更多群众走进农家书屋,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创造美好生活和共同致富的能力,持续点亮文明新风、助力乡村振兴。”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