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青海农民画献礼亚运会

2023-10-08 07:51:21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本报实习记者 孟霞 摄影报道

第19届亚运会期间,除了运动健儿的飒爽英姿吸引观众眼球之外,一幅幅农民画也被亚运会组委会收藏展示,海东市乐都区居民肖英安的画作《喜迎亚运草原欢乐运动会》就展示在杭州“浙里石榴红·共绘亚运梦”民族(农民)画长卷作品展馆里。

农民画是一种乡土气息浓郁的绘画作品,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如今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民画日渐式微,可喜的是,不少人在为农民画可持续发展默默努力着,肖英安就是其中的一员。

精品之作

第一次见到肖英安,就被她灿烂的笑容感染了,嘴角也不自觉上扬。

走进乐都区碾伯街道南门台小商品市场的院子里,两层的小楼和墙体在岁月的侵蚀中留下斑驳的痕迹,阳光透过顶部的遮阳雨棚洒落下来,地上十几只麻雀跳来跳去。

顺着楼梯走到二楼,就看到了肖英安的店铺“书香阁画廊”,她热情地招呼我们走进不到30平方米的装裱工作室里。

“这里是蒙古族的小伙子在摔跤,旁边的观众在为他们加油打气,这里是藏族姑娘在跳锅庄……”跟随着肖英安的指尖,一幅长6米、宽0.8米的农民画长卷《喜迎亚运草原欢乐运动会》在记者面前徐徐展开,遗憾的是,原作已经被亚运会组委会收藏,我们只能从肖英安自留的照片中领略这幅画的精彩之处。

画卷一眼望上去色彩斑斓,令人眼花缭乱,但仔细一看,里面的几个主题场景清晰明了。从左至右依次展示的是赛马、赛骆驼、赛牦牛等赛事活动,紧接着是由29个藏族姑娘围成的锅庄舞和蒙古族汉子摔跤等极具地域特色的运动场景。

在画作的细节刻画上,肖英安的艺术水准让人惊叹。每一只动物都刻画得呼之欲出,马背上的汉子有的挥舞着马鞭、有的向群众挥手致意、有的挥舞着洁白的哈达,整个画作将上百个人物的表情、服饰、动作都画得细致入微,令记者惊叹不已。

除几个主要场景之外,其他细节也都刻画得活灵活现。远处的蓝天祥云、雪山丘陵,近处的蒙古包、房屋、汽车等都描绘得惟妙惟肖。茫茫无际的草原上,白色的羊群在山坡上吃草,仿佛是白云飘浮在山间,又好似粒粒珍珠撒落在草原上。随着她的讲述,记者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草原运动的盛况图景。

画作主要围绕马术、摔跤等亚运会项目,既体现了青海各民族群众健康生活、奋发向上的体育热情,同时也体现了青海各族群众对19届杭州亚运会的祝福和憧憬。

看完整个画作,记者觉得一切华丽的辞藻都描绘不出这幅精彩画作,只有亲眼目睹才能领会它所蕴含的民族团结、乡村振兴和具有浓郁生活气息、鲜明地域特色和强烈时代特征的美好生活。

这幅巨作是肖英安长达一个月的加班加点、挑灯夜战的成果。今年4月份,肖英安从杭州采风回来之后,就开始着手准备。那时候青海的天气还很冷,肖英安的装裱店又没有作画的大案子,时间紧,任务重,肖英安的心理压力很大。

“天气冷就多穿几件衣服,没案子就拿凳子来凑,为了不被打扰,干脆就不开店,一个人悄悄地安心作画,有的时候都顾不上吃饭……”对艺术追求完美的肖英安还向记者说道,画作还有些不够完美,一些细节上处理得不够好,如果时间宽裕还可以做得更完美。这一刻,记者懂得了这位艺术家追求完美的艺术精神。

学习经历

说起肖英安的艺术启蒙,她的父亲功不可没。出生于1970年的肖英安,8岁就跟随父母举家搬迁到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夏日哈乡果米村开始了游牧生活。父亲到藏族群众家给家具作画的时候,肖英安就在旁边看着。

小小年纪的她梦想成为一名作家,但因家庭困难上不起学,肖英安只能一边放牧,一边拿起画笔去装点自己的童年。

1987年,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肖英安遇到了影响她一生的恩师。当时都兰县文化馆举办为期15天的学习班,肖英安鼓起勇气参加,在学习班她遇到了青海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朱成林老师。“那时候没学过画画,胆子也小,但是朱成林老师很有耐心,在他的指导下我进步很快,他也经常鼓励我,对我帮助很大。”那段时间里,肖英安学到了如何构图、调色,还有一些关于农民画的理论知识。

“持之以恒 前程似锦”是朱成林写在肖英安留言本上的一句话,也正是这句话为肖英安指明了人生的方向。朱成林不但是肖英安的启蒙老师,更是她一直执着追求艺术的精神力量。“我可能在画画方面有一点天赋,但遇到朱成林这样的大画家是我的福气。”肖英安的话语中透露出对恩师的感激之情。

完成这幅长卷,海东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姚广才在一些细节上也给予了指导,李民主也为画作题了“喜迎亚运草原欢乐运动会”的毛笔字。说起老师,肖英安总会想到每一个帮助过她的人。

从个人慢慢摸索到有老师,肖英安的作画风格也逐渐多样化,除了农民画之外,她还学习了油画、国画、山水画和书法。“如果没有当地文化馆的大力支持和我老师的指导鼓励,我可能一辈子就是个种庄稼的农民。”肖英安笑着说。

逐梦之路

艺术源于生活,肖英安早期的绘画灵感多来源于她从小长大的地方,绘画创作大多反映了她在牧区的生活以及大美青海的壮美景色。

在肖英安风华正茂的年纪里,她的第一幅农民画《我的家》在《青海日报》发表,也曾在都兰县文化馆多次举办个人画展,获得了海西州人民极高的评价,并在CCTV1进行了报道。就在她的绘画生涯刚有起色之时,她步入了婚姻,以后的日子将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了家庭和孩子身上。

1996年肖英安回到故乡,定居在了乐都,靠种庄稼、打工维持生计,直到2013年她最小的孩子高考后,她又重新拿起了画笔。时隔20年之久,再次拿起画笔的她感觉很不适应,担心自己画不好。于是她又开始拜师学艺,到文化馆参加学习班,还加入了省、市、区等各级美术家协会,学习创作,参加展览。

但生活从来不是花前月下、岁月静好,肖英安靠画画是难以维持生计的,于是她在乐都区南门台市场开了一间装裱店兼画室。“刚开始装裱十字绣的人很多,生意还不错,但这几年生意越来越不好了,你们进来的时候也看到了,院子里连个人都没有。”肖英安说。

作为一名没上过学,没有接受过专业美术教育的农民,通过自己的努力,从海西州到海东市,这一路走来,肖英安从来没有放弃过画画。“我这半辈子学画画,也没有取得什么大的成就,今年能够代表青海为亚运会组委会画一幅长卷,感到非常荣幸和自豪,也算是对得起我的家人、老师和画友,也可以说是对那些支持过我的人的一种报答。”不善言辞的肖英安说道。

这看似云淡风轻的一句话,记者仿佛听到了她内心的触动,这么多年的付出和努力终于走出了青海,被全国甚至是全世界的人看见,她心怀感恩,在53岁这一年,她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但又不得不向自己的身体和年龄妥协。

采访完再次走到这个院子,心情又是格外的沉重。这样一位有着艺术天赋的女子,在生活和命运的磨砺下坚守着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虽然不尽如人意,但是在和肖英安的交谈中,记者体会到了她面对生活的那种积极乐观的心态,也正因如此,她身上那种女性的光辉,夹杂着艺术家的气息,特别打动人。

寂静的院子,乐观的人儿,或许这就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目前,肖英安正在申请非遗传承,她希望她的农民画能够顺利走出这座院子,让农民画艺术的种子传播、扎根在海东大地,让农民画艺术在河湟大地开花结果。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