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索家村“变身记”

——走进乡村看振兴系列报道之十五
2023-11-10 07:59:50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本报记者 朵玉雪 摄影报道

朗日晴空下,阿伊赛迈雪峰云雾缭绕,村道宽阔平坦,院落明亮干净,“敬德洗马”非遗文化长廊尽展河湟谷地文化底蕴……走进海东市平安区巴藏沟回族乡索家村,一幅村净、景美、人和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近年来,巴藏沟乡党委政府将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为着力点,因地制宜,精准施策,通过思路引导,从种植、养殖产业入手,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也让这个偏居一隅的村庄摇身一变,成为乡村振兴路上可复制、可推广的“河湟样本”。

青贮玉米助农增收促振兴

索家村,位于河湟谷地、阿伊赛迈雪峰下,平均海拔2150米,全村共有126户387人。自全省推进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以来,索家村着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全力破解村集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题。

2022年村集体经营性收益达70余万元,2023年预计集体经济收益将达到130万元……小村巨变的背后,蕴藏着索家村富民强村的“幸福密码”。

村党支部书记刘维洪向记者介绍,过去的索家村缺少产业支撑,缺乏可持续收入,虽然有些许集体经济收益,但精准定位集体产业发展现状,找准发展方向、增加村民收入依旧是村“两委”班子亟待解决的首要难题。

因此,索家村依托村集体经济薄弱村,积极争取县级领导、乡党委政府、行业部门的帮助,通过思路引导、产业带动、项目联建、资金支持、技术支撑、消费增收等多种形式,积极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搭桥铺路”。

记者了解到,索家村独特的气候和自然环境成就了丰富的种植条件,但以往种植结构相对单一、户均种植规模小,小麦、油菜籽、大豆“老三样”仅能维持生计。发展庭院经济,建立种植、养殖合作社,靠特色种植、养殖得效益,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必然选择。

面对自然恩赐的资源和难得的发展机遇,索家村党支部以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建设为契机,最终认准青贮玉米产量高、纤维品质好、持绿性长等特点,因地制宜提出青贮玉米“种、产、销”的产业培育思路,决定围绕索家村现有的土地资源,走上一条绿色循环农业发展之路。

为推进青贮饲草种植项目顺利进行,索家村党支部在广泛征求了党员群众的意见后,由村党支部牵头率先建立起青贮饲草种植储藏项目示范点,争取有效衔接资金288.4万元,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规模养殖户+村民”利益联结模式,引导村民盘活土地资源,大规模种植适应养殖需求的青贮玉米,流转土地67公顷,种植玉米58公顷,马铃薯9公顷。

“村里还新建了半地下室青贮窖池2个,并购置了拖拉机、收割机等设备,购置玉米种子和肥料,结合撂荒地整治,种植燕麦、苜蓿等作物,年优质饲料产量能达4000吨,收益70万元。”刘维洪介绍,饲料的高产量高收益,不仅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稳定了玉米的种植面积,调动了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也保证了畜禽优质饲草供应。

同时,索家村党支部还邀请农科专家开展技术培训,在田间地头进行示范、现场培训、技术指导,并以“订单种植”模式,由村党支部联系周边养殖大户签订预购协议,形成了种、产、销一体的产业培育思路,推动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

如今,索家村在拓宽增收渠道的同时,进一步促进了农业健康发展,宏大的青贮玉米收获场面成为一条亮丽的风景线……

饲草为养殖业发展增添保障

打通了绿色种植环节,小型家庭牧场项目的实施也被提上议事日程,但土地紧张的难题怎么破解?索家村党支部将目光盯向了村内闲置的宅基地。

“这是个好主意!让养殖户和村民双方都受益。”索家村党员祁迎存第一个举手表示同意。

为进一步拓宽村集体经济收益渠道,夯实农业产业发展基础,索家村在青贮玉米种植加工项目的场所优势和饲草供应优势的基础上,租下4户农户的闲置宅基地。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积极向定点帮扶单位海东市乡村振兴局争取东西部协作资金20万元,采取“党支部+股份经济合作社+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修建了4个家庭养殖场,集中养殖藏系羊160只。

家庭养殖场作为村集体经济固定资产,租赁给村内养殖大户,每户每年租金为5000元,村集体经济年增收2万元,这不仅有效解决了部分养殖大户因养殖场地紧缺无法扩大养殖规模的问题,还带动了本村30人就业。

“现在村里家家户户都养牛、种植青贮玉米,大家的钱袋子鼓了,精气神更足了。”村民巨帮平说道。

如今,索家村逐步构建了“粮饲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未来,将继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扩大饲草玉米种植规模,不断完善种植、收购、加工产业链,广泛发动养殖场、合作社、种植大户的引领示范作用,辐射带动农户青贮优质饲草,全面提升秸秆饲料转化利用水平,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养殖+饲草青贮”致富新路径。

产业延伸带来经济生态“双赢”

除了经济效益,青贮玉米收割产业的生态效益也十分可观。饲草的丰收,不仅保障了本村养殖户的饲草需求,同时也有效缓解了周边乡村饲草供给短缺的实际问题。

索家村为全乡89户从事养殖的脱贫户和弱势群体,每户以成本价销售饲草1吨,给索家村的9户养殖大户以低于市场价销售饲草,进一步减轻了天然草场的压力。本着将发展成果惠泽于民的初衷,索家村村“两委”利用村集体经济产业,为全乡脱贫户和弱势群体减免资金3.7万元,并带动本村及周边59名剩余劳动力务工就业,长期务工人员人均增加工资性收入3500元以上。

“在这里打包饲草,每天能有150元的工资,每月也有3000多元的收入,在家门口工作,还能照顾上家中病弱的老母亲。”正在打包青贮饲料的村民朱顺甲满意地说道。

在通过产业、就业助力村集体、群众“双增收”的同时,饲草的回收利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索家村及周边乡镇剩余草木无害化吸收转化,不仅在牛羊养殖优质饲草供应及清洁能源使用上提质增效,也减少了秸秆的随意焚烧,有助于环境卫生整治和生态保护,有效带动当地种植结构调整及周边畜草产业标准化、规模化、绿色化、可持续发展,“种植—饲草—畜牧”产业链条得到了有效延伸,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船稳当奋楫,风劲好扬帆。从青贮饲料到产业融合,喜看桩桩实事,村民无不称道,索家村“唤醒”了沉睡的土地,村民们富了口袋、绿了家园,在村“两委”干部的带领下奔跑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