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应万忠:一心为民的村支书

2023-12-15 09:46:16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本报记者 祁国忠 通讯员 应小青 摄影报道

新疆作家刘亮程怀着对土地的一腔深情,写下一部质朴经典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而在青藏高原的海东市乐都区,一个开满梨花的上寨村,有一位叫应万忠的村党支部书记,也同样用质朴的情感建设着家乡。

当时的应万忠虽已是知天命之年,但瘦弱之躯却蕴藏着对工作巨大的干劲和建设家乡的无限热情。五年来,他带领村民奋勇向前,把一个灰头土脸、寂寂无名的村庄,打造成诗情画意、名扬省内外的梨花村,在河湟谷地写下了一曲荡气回肠的乡村振兴协奏曲。

美,带领乡亲打造花园式新农村

2017年12月的一天,高原寒风料峭,但上寨村村委会的办公室里却炉火熊熊,暖意融融。这是应万忠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召开的第一次会议。

应万忠以前当过村医,搞过工程。担任了上寨村党支部书记后,他发现,村里最大的问题是厕所乱搭、杂物间乱盖、生活垃圾乱倒、水沟里污水横流、环境卫生脏乱差。

于是,应万忠决定第一步就要改变村容村貌、种花种树、实行“厕所革命”。

刚开始,很多村民都不理解应万忠的做法。认为农民一年下来种菜种地就已经够累的,谁还有闲心种花种树呢?还有的村民说: “闹革命我听说过,‘厕所革命’是个啥?咱又不像城里,还能安个马桶,修个下水道不成?”

在农村就是这样,想干点事,阻力不小。但身形瘦弱的应万忠硬是苦口婆心地说服广大村民,与家家户户签订门前“三包”协议。不久后,村头巷尾就多了一些小果皮箱和大型生活垃圾回收箱。

盖在院外的旱厕,被移到院子角落里,并加盖完整;院门口的柴草堆被收拾整齐,坑坑洼洼被填平;村里主干道两边的庄廓外墙,也刷成清爽的白色,配上红色标语,在阳光下看起来赏心悦目。

如今,到了花开时节,一座座庄廓院落掩映在五颜六色的花丛中,蜂飞蝶舞,将村庄装扮得焕然一新。村民扛着铁锨走在鲜花盛开的小路上,目光所及之处,都是绚丽和浪漫,心里也觉得美滋滋的,就连坐在绿皮火车上穿村而过的乘客,都要忍不住多看几眼。

最重要的是,村里有史以来第一次有了保洁员。原本是贫困户的他们,自从有了工资收入,不但生活有了改善,打扫道路也更加用心。

2018年,在乐都区“厕所革命”工作先进村的评选中,上寨村名列前茅,并且被本地媒体采访报道。当村民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上寨村被官方媒体赞扬为“花园式”新农村时,喜笑颜开,与有荣焉。

紧接着,应万忠又一鼓作气,带领大家完成了“农牧区居住条件提升项目”,给全村的房屋都贴上了保温层。村里的老人无不交口称赞:“都说过冬难,往年最怕冬天冷飕飕的,烤箱和火炕一个都不能少。现在房子也穿上了棉衣,真是从里到外暖洋洋啊!”

2022年5月,村里的道路硬化工程完工后,80岁的应洪莲老人激动不已,托人写了一封感谢信。字里行间,难掩喜悦之情:“回想过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尤其是年纪大了后,更是没少磕磕绊绊地摔倒,让我都不敢出门。如今,干净平整的水泥路代替了往日泥泞的土路,感谢共产党,也感谢村干部和施工人员的起早贪黑。是你们,完成了全村人的梦想,也让我在有生之年,走上了这条幸福之路。”

村里的日子,渐渐好转。但应万忠并没有停下“折腾”的脚步,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的头脑中渐渐成型……

拼,梨花节让上寨村名扬省内外

莫道葡萄最甘美,冰天雪地软儿香。软儿梨,是独属于河湟谷地的一种果品。近年来,与上寨村相邻的下寨村借助每年“梨文化艺术节”的东风,吸引了省内外各界人士慕名而来,村民也赚得盆满钵满。

虽然上寨村也属于梨花节的协办方,但随着村里的一些梨树老化枯萎、无人修剪打理等原因,上寨村似乎成了冷清的角落,落寞的陪衬。

“村里的很多梨树都有百年历史了,秋天去城里卖果子,冬天感冒咳嗽的时候,谁不喜欢吃个冻梨?尤其是梨花节这么红火,咱们不能让梨树越来越少,得给后代娃娃们留下点啥……” 应万忠语重心长地对村民们说,关键就是四个字:文化兴村。

2019年春天,随着上级政府下拨的650万元项目经费到位,在应万忠的主持下,上寨村修建了500平方米的村级服务中心,第一次有了会议室、图书室、党员活动室和妇女活动室,还搭建了210栋钢架大棚,长辣椒、黄瓜、番茄、茄子、豇豆、双膜洋芋等瓜果蔬菜源源不断地流向乐都和西宁等地的菜市场。

最重要的是,村里一举补种了5000余棵梨树和沙果树,这些树将会为村民们带来更多的希望和果实。村民们挥着铁锨,在田间地头挖坑、栽树、浇水,干得热火朝天,还互相打趣说:“要想富,先种树。不然再过几年,娃娃们都不知道软儿和沙果是啥味道了。”

时间,就像亘古不变的湟水河,从村子里缓缓流过。

“栽下梨花树,引得游客来”。现在,每到四月的梨花开放季,上寨村的房前屋后、漫山遍野,黑灰色的老树无声地把枝桠伸向湛蓝的天空,新栽的小树也绽放出一簇簇洁白的花蕾。

近千亩梨花,如云似雪,晶莹璀璨,成功地把大批游客和市民的眼光吸引过来——原来除了下寨村,上寨村的梨花竟然也如此之美。一张张诗情画意的照片,通过微信和网络飞向四面八方,过去无人所知的上寨村,一下子成了有口皆碑的梨花村。

有了人气,何愁没有财气?村里能干的人家,接二连三地开起了饭馆、柴火鸡、农家乐等餐饮店,还特意修建了停车场。心灵手巧的阿娘大嫂们,在家门口支起了小摊卖凉面、凉粉、卤肉、焪洋芋等小吃,以及自家温室大棚里的瓜果蔬菜。仅仅在梨花节的半个月前后,收入就能达到几千元甚至上万元。

一城梨花韵,风吹草木香。“文化兴村”这步棋,算是走对了。应万忠满心欣慰,经过多方筹备,他又主持完成了6公里的田间道路拓宽工程。从此,村民下地干活,不管是架子车、拖拉机还是小卡车,都可以直接开到田间地头,省时又省力。

与此同时,天然气入户、污水管道建设也紧随其后,每完成一个大项目,意味着村民们的生活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大到项目工程,小到邻里纠纷,不管是田间地头还是村头巷尾,应万忠把上寨村的每个角落都跑了个遍。他对村里的情况熟悉到什么程度?随便指一块农田,他就能脱口而出这块地是谁家的。

村里有个通过考学定居外地的小伙叫应之业,因工作繁忙,几年没回过老家。去年春节回来后,看到家家户户入住新居,水泥路上车来车往,太阳能热水器24小时能出热水,用天然气做饭方便又干净……他大为惊讶,感慨万千地发了一条朋友圈:“没想到老家变化这么大。那些用麦草或柴火做饭的年代,那些寒冷和贫寒的岁月,已经永远过去了。城市压力大,我想回农村。此次归来,真舍不得离开……”

2020年,上寨村先后被评选为海东市文明村镇、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先进村和青海省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应万忠所在的村党支部,也被多次评选为优秀领导班子。

盼,红色村史记忆馆早日建成

2019年12月,应万忠因病住院。但在住院期间,他仍戴好眼镜,拿着手机主持村里的工作。

“生活垃圾要及时清运,冬天冻住就麻烦得很,你们多操点心。”

“三月份开学之前,在小学门口修建两个花坛,别忘了买点花草种子。”

……

医生和护士们不禁窃窃私语,看到他每天在病号服的胸襟上认真地佩戴好党徽,又很好奇。一问才得知,原来眼前的这位病人,就是梨花开满的村庄——上寨村的党支部书记。

顿时,所有人都被这位老党员身上的敬业精神和为民情怀打动了,大家关切地叮嘱:“工作永远是干不完的,您还是要多休息,才能尽快康复。”

病床上的应万忠爽朗地笑了:“这几年,实话操心坏了。不过我就是想趁着还有劲,多给村里办点事。虽然咱是农民,但共产党员的觉悟和思想境界还是有的。”

缠绵病榻大半年,回到村里,看到满园花草,枝繁叶茂,应万忠有一种劫后重生的庆幸和喜悦。

从医院回来后,应万忠有个念头在心里盘旋很久了——就是决定趁着还干得动,筹建一所上寨村红色记忆馆。

在应万忠诗意又宏大的设想里,这座红色村史记忆馆共分为传承红色记忆,促进乡风文明;各界领导和政府对上寨村的关怀和指引;上寨村英雄人物事迹以及光荣退伍军人图谱;村子前后对比变化和现代特色农业展示;重视教育的耕读传家和书香世家;为村子作出贡献的历任村干部简介六个部分。

自从在微信群里发布征集信后,雪片般的照片、信件、证书、票据、材料纷沓而至。这是一个大工程,各项筹集和整理工作琐碎又繁杂,但只要是应万忠认定的事,就不会轻言放弃。

两年多的日日夜夜,文字材料整理完毕,基本框架搭建好了,效果图也绘制好了。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数十万元的筹建资金,让应万忠一筹莫展。

应万忠心里既着急,又无可奈何。不过,他还是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收集整理一些年代已久的老物件。

锈迹斑斑的自行车、破败不堪的架子车、打碾时用的石头轱辘、春耕时用来犁地的木制模子、残缺不全的老算盘、火炕上用的小炕桌、藏着油盐酱醋味道的八仙桌以及古老的雕着花的木格窗……

每一件物品,都承载着一座村庄的回忆、变迁和历史。应万忠看着库房里这些古董物件,如数家珍。他希望能尽绵薄之力,将这些东西珍藏下去,好让子孙后代都不要忘记,上寨村的祖辈们曾经是怎样生活的……

春去秋来,五年多的风雨征程中,正是凭借对土地、对村庄、对工作的一腔热情,应万忠带领着村民们,让一座黯淡无光的上寨村在高原大地上焕发出明媚的光彩。

38岁入党以来,应万忠身先垂范,敢做敢当,诠释了一位共产党员朴素的信念和无私的情怀。让我们共同期待,上寨村红色记忆馆能早日建成运行。因为,这是一位普通老党员最热切的心愿。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